白癜风专家团队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11011/102021_893442.html
随着气温升高,
一种能让孩子手脚起疹、
嘴里长泡的病就会叨扰家长,
那就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一般多发于6-8月份。
近日,
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家长近期应提高警惕!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可能是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
平均3-5天,
一般7-10天即可痊愈。
一般有这些症状手足口病起病急,一般症状较轻,患儿常出现发热,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口腔中疹子的形态跟手、足差不多,但因为口腔里有唾液、舌头摩擦,疹子可能会破掉,出现溃疡引起疼痛,可能影响孩子食欲。亦可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
出现这些变化要赶紧就医多数孩子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进展迅速,可发展为重症病例,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等症状可致死亡。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差、不思饮食、呼吸加快、四肢发凉等症状,有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病例,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可经多种方式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
可经多种方式传播。
↓↓↓
●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或被患者口鼻分泌物、黏膜疱疹液污染的手及物品间接传播。
由于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传染病引起,
传播机制复杂传播途径多样,
因此该病传染性强。
手足口病得过一次
就再也不会得了?
不一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患某一型别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后就会对该型别肠道病毒产生抵抗力,但肠道病毒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之后还有可能感染另一种肠道病毒而导致的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这6点要做到
1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预防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预防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预防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预防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预防6如果您家已有手足口病患儿,切忌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幼儿园人群聚集且该年龄段是手足发病的高发年龄段,因此这些单位易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暴发疫情,近期更应引起足够重视,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二)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三)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五)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六)出现聚集性疫情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调查和处置。
手足口病可以打疫苗预防吗?
需要注意啥?
在手足口病中,
40%左右的孩子
和几乎所有重症或死亡的孩子
都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
所以打了
手足口病疫苗(EV71病毒疫苗)
就能避免感染
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打疫苗注意事项这个疫苗需要打2针,间隔一个月。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因此6月龄孩子就可以接种,越早接种孩子越早受益,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灭活疫苗。
小编提醒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一定要警惕手足口病,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请马上就医!转发扩散!来源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健康河北官微、河青新闻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