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G抗体病诊治进展

时间:2021-1-15 17:15:24 来源:脑干脑炎

背景

既往研究证实MOG抗体与MS、NMOSD以及ADEM等相关

MOG抗体病是一组独立疾病,其在免疫病理上不同于经典多发性硬化(MS)和AQP4-IgG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脱髓鞘病分类

概念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oligodendrocyteglycoprotein,MOG)抗体介导的的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disease,IIDDs),称之为MOG抗体介导的IIDDs(简称为“MOG抗体病”)。

MOG分子基础

?髓鞘表面的糖蛋白

?由位于6号染色体p21.3-p22MOG基因编码

?参与髓鞘黏附,维持髓鞘结构完整性

?可作为病原体潜在结合位点

组织分布

流行病学

?欧美国家报道中MOG抗体病多见于白种人,少见于非洲加勒比人

?女性多见,男∶女约1∶2.8

?发病年龄从4-60岁不等,中位年龄在31岁

?在亚洲人群中,目前尚缺乏该病流行病学的报道

发病机制

?确切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当嗜神经病毒感染机体时,血-脑屏障被破坏,MOG抗原漏入外周,激活CD4+T细胞,对MOG特异性B细胞募集和激活增加,产生大量MOG-IgG,引起髓鞘损伤。

临床表现

?视神经损伤——该病最常见的损害部位是视神经,表现为视神经炎(opticneuritis,ON),常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伴球后疼痛或眼球运动时疼痛。

?尤其是双侧同时受累的ON是最常见的临床发作形式,这些ON患者均呈现不同于MS-ON的发作形式,即双眼交替、单眼反复、双眼同时发作,且往往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脊髓损害——发生率约56%,括约肌功能受损最常见,出现排便困难或尿便潴留。半数患者表现为截瘫,其次为四肢瘫,20%的患者遗留严重的瘫痪后遗症。感觉症状也较常见,表现为疼痛、感觉减退及低头时沿脊柱向腰骶部放射的过电感(Lhermittes征阳性),超过半数患者仅表现为感觉异常。

?脑干受累——见于30%的患者,可以表现为顽固性呃逆或呕吐、眼震、核间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严重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也可累及颅神经,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或复视、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眩晕、构音困难、吞咽困难。

?大脑半球受累——患者可表现为头痛、疲乏、精神运动迟缓、定向力障碍、意识水平下降或嗜睡、偏身感觉减退、假性脑脊膜炎或畏光;

?小脑受累——表现为共济失调;也有患者仅在MRI影像上发现亚临床病灶而无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MRI

?视神经受累的MRI表现为眶内视神经增粗肿胀,T2WI上见病灶处高信号,钆增强可见沿视神经纵向延伸的强化,病灶可超过视神经全长一半,常双侧受累,并可累及视交叉。

?患者中约65.9%MRI可见脊髓损害,其中超过70%TM患者病灶显示病灶超过3个椎体节段,称之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ongitudinallyextensivetransversemyelitis,LETM);但在不足30%的TM患者MRI显示病灶小于3个节段,即非长节段横惯性脊髓炎(non‐longitudinallyextensivetransversemyelitis,NETM),病灶既可位于脊髓中心,也可位于外周。脊髓圆锥受累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50%的患者头颅MRI可见T2WI上高信号的脱髓鞘病灶,成斑片状弥漫分布,边缘不清,部分病灶有中心强化。

?大脑半球处病灶可表现为大片状,类似ADEM样改变;胼胝体病灶常见,可见斑片状病灶沿胼胝体长轴多灶性分布,边界不清,病灶之间相互融合;

?也可见于侧脑室周围,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深部白质及放射冠,皮层下U形纤维及灰白质交界处和丘脑、基底核等深部核团。幕下病灶可累及大脑脚、桥脑(包括桥脑被盖)、延髓(包括延髓极后区)、小脑半球及小脑脚。病灶累及四脑室周围,可特征性累及双侧小脑中脚。

辅助检查-CSF

?脑脊液中白细胞可不同程度升高

?蛋白偶有升高,但很少mg/L,部分患者急性期蛋白增高明显者可出现一过性头痛表现。糖和氯化物正常。

?MOG抗体阳性,MOG‐IgG的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脑脊液与血清中白蛋白的商值(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即QAlb)的升高可以反映血脑屏障结构上的破坏或脑脊液的减少。

辅助检查-诱发电位

?ON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异常,大多数患者表现为P潜伏期延长,视神经受损严重时VEP消失而不能引出,也有部分患者可以观察到P潜伏期延长而无ON临床表现,提示存在亚临床视神经损伤,但少见波幅降低。

?TM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SEP)同样表现为潜伏期延长,但波幅降低或消失较常见。

辅助检查-OCT

?可显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retinalnervefiberlayer,pRNFL)在所有象限均变薄,并可在内颗粒层见视网膜微囊肿(microcysticmacularedema,MME)。与MS及NMOSD相比较,MOG‐IgG阳性视神经炎患者视网膜变薄程度最重。

诊断

?单相或复发性急性视神经炎、脊髓炎、脑干炎、脑干脑炎或脑炎,或这些综合征的任何组合

?MRI或电生理(孤立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相一致

?通过使用全长人类MOG作为靶抗原的基于细胞的测定法检测到的MOG-IgG血清阳性。

鉴别诊断

治疗

?急性期治疗可以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等疗法。临床常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15-20mg/(kg·d),连续应用3-5d为1疗程],或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mg/(kg·d),连续应用3-5d为1疗程],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失败后,可以考虑使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疗法。

?缓解期治疗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减轻残疾程度。国外报道推荐使用口服甲氨喋呤[(10-15mg/(m2·周)]或硫唑嘌呤[(1-5mg/(kg·d)]。甲氨喋呤有利于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率,且毒副反应少,建议首选甲氨喋呤治疗。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复发时,可考虑应用利妥昔单抗、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治疗。

预后

?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患者中50%可以完全缓解,44.3%部分缓解,仅约5.7%治疗无效。

?大部分患者急性期治疗后预后较好。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时,应注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bx/11614.html
热点排行
中年健忘有处方

很多中年人都有记忆力不如年轻时的感觉,科学护脑和养脑对中年人增强记忆力至……【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中年健忘有处方

很多中年人都有记忆力不如年轻时的感觉,科学护脑和养脑对中年人……【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