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21岁
主诉:停经7月余,头痛2天,发现血压升高、意识障碍1天入院。
现病史:无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血压/86mmHg。血常规:白细胞14.07×/L,中性82.60%,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35×/L。类风湿因子-IgG(ELISA)20RU/mLRU/mL;结缔组织全套:抗U1-n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质控+++。ANA+核颗粒型(1:80)。
超声:无
CT/MRI扫描:见图
查体: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医看
答案解读:B
问题二在提供的MRI图像上,下列关于病灶的描述,最具特征性的是下列哪项(单选)
A双侧基底节区见对称性蝶翼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为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改变,此表现称之为“蝴蝶征”
B头部MRA+MRV未见明显异常
C双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白质区脑干内多发长T1长T2斑片状、结节状异常信号,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D脑萎缩
答案解读:A
问题三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
B静脉窦血栓形成
C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D病毒性脑炎
E多发性硬化
答案解读:C
临床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LE),按狼疮脑病处理并复查明显好转。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本病例的特点为青年女性,血压升高,突发起病;实验室检查:抗U1-n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组胺抗体+,质控+++,ANA+核颗粒型(1:80)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MR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白质及脑干内多发长T1、长T2斑片状、结节状异常信号,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效应,DWI部分病灶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对称性“蝴蝶征”;双侧顶枕叶脑回明显肿胀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提示为细胞毒性水肿。本病例虽然临床表现不常见,但根据影像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可以考虑到此病。
鉴别诊断(1)静脉窦血栓形成围产期妇女多见,多与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有关。MRV可清晰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静脉窦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改变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血栓形成的部位、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常有头痛、呕吐、抽搐和局限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本例病人头部MRV及原始图像清晰显示了静脉窦,并且病人的DWI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提示为细胞毒性水肿,因此可以排除静脉窦血栓形成。
(2)病毒性脑炎有时与狼疮性脑病临床及影像表现类似,需要鉴别。病毒性脑炎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有高热等感染症状,病程短,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示细胞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及氯化物基本正常。确诊需要PCR查到脑脊液病毒存在的依据,脑脊液分离培养出病原体或ELISA等免疫学技术检测出脑脊液病毒抗体滴度升高。影像学常表现为颞叶及扣带回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均为高信号,可合并出血,增强呈脑回样强化,亦可无强化。
(3)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PRES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视觉障碍及癫痫发作等。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先兆子痫或子痫、应用免疫抑制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本病影像学最突出的特点是病变的分布特征,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侧顶枕叶对称的皮质下白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脑回样形态,基底节区、胼胝体病变表现为小斑片样异常信号。病变信号均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稍高信号,ADC图亦显示为高信号,提示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借此可以与脑梗死所致的细胞毒性水肿相鉴别。
(4)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复发与缓解交替是最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典型影像表现为病灶垂直于侧脑室排列,呈圆形、卵圆形或斑块状,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病灶明显强化;MRS检查NAA峰下降,Cho峰升高,急性期可出现Lip峰,MI及Lac峰升高;病灶血流灌注减低。
病例供稿:医院放射科廖海燕、郑超
专家点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europsychiatric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NPSLE)诊断标准如下:符合年美国风湿协会提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修订标准;②病情处于活动期;③出现抽搐或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排除其他病因;④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和蛋白轻度升高,血糖无明显降低,抗核抗体阳性,排除精神病、高血压、尿毒症性脑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的神经精神异常。狼疮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狼疮脑病主要影像改变包括:①脱髓鞘样改变,表现为大脑、小脑半球深部白质、基底节区或脑干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常多发,呈斑片状或条状,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效应,其中双侧基底节区见对称性蝶翼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此表现称之为“蝴蝶征”,认为是弥漫性狼疮脑病的较特征性MRI表现;②脑梗死改变,脑实质内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③脑出血改变,MRI上以出血时间不同而表现不同,亚急性期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④脑炎样改变,脑实质内片状略长T1长T2异常信号,邻近脑组织肿胀;⑤脑萎缩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型脑沟、脑池增宽加深,脑室不同程度扩大。NPSLE需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脱髓鞘疾病、多发性脑梗死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MRI表现与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NPSLE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点评专家:第三医院放射科张冬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