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到来,一年一度的手足口病高峰期也紧随而至。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以4—9月份为主,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发。
关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家长们一定要知道!
什么是手足口病?
whatitis?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一般是感冒发烧的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症状
体征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5天,宝宝可能有低热(38℃左右)、困倦、头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佳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手足口病大多数为普通病例,症状较轻,患儿可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宝宝出现疑似症状怎么办?
去医院
如果宝宝出现可疑症状,就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要避免与其他宝宝接触或玩耍,医院确诊。
?医院检查,对于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就算宝宝没事,医生也会告知你注意事项,有益无害。
?特别提醒妈妈,去医院的路上,最好乘出租车或者私家车,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以免传染给其他宝宝。
?医院都有手足口病筛查,如果确认是手足口病,会让宝宝去隔离门诊诊治。
高峰季节如何预防
治得好不如防得好
病人皮肤接触、体液、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都是感染源,具体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呢?
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环境隔离与保护?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到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保护孩子的抵抗力?传染病流行季节,保护好孩子抵抗力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早期发现?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
重视成年人携带病毒感染孩子?成人也会感染病毒,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外出归来和照护孩子时也要注意手的卫生,避免携带病毒传染给孩子。
医院专家答疑
QA
诊间家长提问最多的问题答疑
Q: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A: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Q: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A: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Q:手足口得了以后还会再得么?
A: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孩子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肠道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病毒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临床上会遇到有的宝宝年年得,甚至一年的几次的也有。
Q: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A: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少数患儿出现脑膜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数可以痊愈。
Q:孩子得了手足口要隔离多少天?
A: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从感染后的14天结束。通常潜伏期2-7天,也就是说,从发现该病后的10天内,孩子都是传染源,要避免与其他易感人群接触。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刘云涛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