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家住阜新的刘先生带着8岁女儿彤彤(化名)去爬山,郊游回来,女儿头皮上埋了只会动的虫。
最近几天,女儿耳后淋巴莫名红肿,伴有瘙痒,一直不见缓解,于是一家人来沈就医。 刘先生说,郊游那天,孩子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回家后,家人发现孩子头皮上有个脏东西,准备帮孩子擦拭掉,仔细一看,居然是只会动的虫子。 “我用手直接把虫子抠下来,以为这样就没事。”刘先生想就是被虫子咬了一下,也没什么大碍。随后几天,女儿被虫子咬的地方一直不见好,有时很痒,甚至连耳后淋巴都肿了起来。 刘先生想起当时给虫子拍了一张照片,了解到是蜱虫。“网上一些新闻说被这虫子咬了可能危及生命,十分吓人。”于是他赶紧带着孩子来沈就医。 通过初步化验检查,医生没有确诊彤彤是被蜱虫咬伤的,但从彤彤淋巴肿胀的一些症状分析,不排除是蜱虫咬伤引发的感染。
如果没见过、不知道蜱虫什么样的
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就
再也不想看见它了
蜱(pí)虫
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要是有的人觉得看不清楚
就再给你奉上几张图
请注意解剖镜下的蜱虫的嘴部,
那是它的武器,
是由两对鳌足和中间的垂唇构成的。
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垂唇是蜱虫用来刺入猎物皮肤吸血的地方,它是锯齿状的,当它吸血渐入佳境时,不可生拉硬拽,贸然行动拉扯把它的头遗留在皮肤组织里面那可就不好了,甚至它自己想退出也是很困难的。
也许有人会问不就是一只小虫子嘛,
真有那么可怕吗?
有!必须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蜱虫的吸血对象都有谁吧?
人,以及猫、狗、鸟类、爬行动物……
好可怕!
然后再来告诉你它的“狠”吧!
蜱虫携带的病毒有可能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出现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呕吐、精神萎靡、高烧不退甚至深度昏迷、抽搐等。
它是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如果你一旦不幸中招,你可能遭遇: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被蜱虫咬后,
该怎么自救呢?
发现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直接用手将其摘除或用手指将其捏碎,因为虫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有传染性病原体。也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虫头部留在皮肤内。应该尽快就医。
你可以这样做
先给蜱虫叮咬的部分皮肤消毒,
再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尽量靠前端
(包含口器)的部分,保持稳定,
以垂直的状态将蜱虫身体完整拉出来!
再次提醒:
所有刺激活体蜱虫,如用酒精、油性物质、液体肥皂、凡士林等等来杀死、窒息或者“麻醉”蜱虫的办法,都有可能导致蜱虫口器折断,或者将吸入的、已经和自身毒素混合的血液返流至宿主体内,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因此很多土办法看似可行,但背后会隐藏更大的隐患,不得不防。
如果手头没有镊子怎么办?
你还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消毒后用牙线轻固蜱虫头部
第二步:收紧牙线,拔出蜱虫
第三步:蜱虫完全拔出
我们该如何远离蜱虫呢?
蜱虫最活跃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一旦发现被叮咬,一定不要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避免感染,医院就诊。
来源:辽沈晚报、沈阳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