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份,手足口病愈加猖獗。目前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例数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山东省总病例数及重症患儿数较去年均有所增加。大家知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有肠道EV71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等,其中绝大部分重症患儿均由EV71病毒引起。今年山东省EV71病毒阳性患儿占到一半以上,较去年明显增多。提高警惕,正确认识并对待手足口病,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一、手足口病的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等,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分期及表现:
第一期:手足口病期。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今年手足口病的皮疹很多都不典型,容易被家长误诊、漏诊。
解读: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无须住院治疗,门诊医生要告知患儿家长细心观察,一旦出现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应当立即复诊。皮疹的多少与病情严重性不成正比。
第二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发热超过2天,体温可高于39℃,精神萎靡、呆滞、嗜睡、烦躁、肌阵挛(全身肢体突发式抖动,有类似于受到惊吓的动作,于睡觉时发作最为频繁,这种动作于正常儿童偶尔可见,但若每小时发作数次则提示为异常)、呕吐、头痛;眼球异常运动(眼球往上看、眼球固定偏向一侧、眼球乱转、眼球震颤、斗鸡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不等大;肢体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解读:降低颅内高压为治疗关键,可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四肢皮肤温度变化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三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
第三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血压升高、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率增快、呼吸增快30~40次/分(按年龄)、全身出冷汗、肢体颤抖、四肢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秒、指(趾)发绀、皮肤花纹,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解读: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解读: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五期:恢复期。
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心肺功能逐渐好转,意识逐惭恢复。
解读: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可不留后遗症。部分经历心肺功能衰竭期的存活患儿,会有中至重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需要重视的重症信号
如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频繁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肢体无力,呼吸急促,出冷汗,四肢末梢凉等症状时,医院就诊,因为这些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早期诊断,提前干预,是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关键。
五、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家里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臀部)有没有皮疹,口腔内有没有疱疹,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制定就诊方案。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