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年命名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
l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CoxA16多见
l多发生于学龄前,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l大多数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征。无并发症患儿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自愈
l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l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多由EV71感染引起。
l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l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l全球性传染病
l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l年分离出CoxV,年提出HFMD命名
l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l英国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HFMD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l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
l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
l中国于年上海首次报道HFMD。
l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HFMD暴发,5-10月间发生了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年再次暴发。
l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HFMD病人中分离出EV71,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HFMD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l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l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lHFMD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l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l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l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lHFMD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l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l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l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l潜伏期一般2~10d,平均3-5天。
l多数患儿突然起病
l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l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l性质:小疱疹或溃疡
l部位:舌、颊黏膜、硬腭多见,偶可见于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l症状: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
l出疹时间口腔疱疹后1-2天
l部位手\足\臀部,有时波及四肢\偶见于躯干
l性质斑丘疹--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
l数量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
l疱疹一般5-7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皮疹的特征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
不像药物疹、
不像口唇牙龈疱疹、
不像水痘
临床“四不”:
不痛、不痒、
不结痂、不结疤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按照丙类传染病报疫卡
?门诊对症处理,抗病毒药物,中西医结合
?居家隔离、清淡饮食、多饮水多休息
?告知家长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
?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病程在5天以内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最好留观,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近期我院儿科门诊病人已增多,请各位家长如有上述表现,特别是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者一定要除外“手足口病”可能,3岁以下,5天以内容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