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意识障碍发生机制:意识由意识内容与其“开关”系统组成。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及脑干网状结构。意识“开关”系统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即大脑皮质的功能活动,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定向和情感等精神活动,以及通过视、听、语言和复杂运动等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能力。意识内容是在觉醒状态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清醒的意识活动有赖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任何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弥漫性损害或脑干网状结构损害,使意识内容改变或觉醒状态减弱,,均可发生意识障碍。病因:1颅内疾病:①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②非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肿瘤;脑外伤:脑挫裂伤、脑震荡、颅骨骨折等;癫痫。2颅外疾病:①重症感染:败血症、伤寒、中鼎性肺炎、中毒型菌痢等。②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性昏迷、肝性脑病、尿毒症等。3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失常所致的Adams-Stokes综合征、严重休克等。4中毒: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酒精、一氧化碳、氰化物等中毒。5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触电、高温中暑、日射病和高山病等。临床表现:1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①嗜睡:为程度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当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②昏睡:病理性的嗜睡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一般的外界刺激不易唤醒,须经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烈刺激方能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③昏迷:为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不同可分为3各阶段: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和吞咽反射可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疼痛刺激可有防御方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无眼球运动,可有生命体征轻度异常以及不同程度排便排尿功能障碍;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浅反射均消失,生命体征明显异常,排便排尿失禁或出现去脑强直。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①意识模糊:为程度深于嗜睡的一种意识障碍。病人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②谵妄: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急性起病,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注意涣散、言语增多、思维不连贯、常有错觉和幻觉,并在其影响下,病人表现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大喊大叫,甚至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个别持续更长时间。病情于夜间加重,白日减轻。常见于急性感染高热期、某些药物中毒、代谢障碍、循环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伴随症状:1意识障碍伴发热:现有发热后出现意识障碍,多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先有意识障碍,后出现发热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等。2意识障碍伴呼吸改变:呼吸中枢受刺激所致,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等药物中毒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等。3意识障碍伴血压改变:血压升高可见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等;血压降低见于各种原因的休克等。4意识障碍伴心动过缓:见于房室传导阻滞、吗啡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高颅压等。5意识障碍伴皮肤粘膜出血:见于出血性疾病及败血症;口唇樱桃红色,提示CO中毒等。6意识障碍伴瞳孔改变:①双侧瞳孔散大多见于同时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眼神经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脑干脑炎晚期,脑血管病,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及临终前的表现。②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桥出血。③一侧瞳孔散大+昏迷: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的严重后果。④一侧瞳孔缩小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后颅内出血,因持续时间短而被忽略。⑤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提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眠性脑炎,病毒性炎症刺激中脑等所致。⑥光反应的检查:对光检查消失常见于深昏迷或危重病人。
--Yi米提醒您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