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护防控新冠肺炎,家长必读知识

时间:2020-11-17 22:48:43 来源:脑干脑炎

点击蓝字   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因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冠状病毒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MERS)。动物冠状病毒包括哺乳动物冠状病毒和禽冠状病毒,可感染蝙蝠等哺乳动物和禽鸟类,人类接触、加工、食用一些野生动物,有可能导致冠状病毒跨物种传播,引发人类疾病。

  此次疫情防控中,从武汉市初发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和MERS相关的冠状病毒有明显区别。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该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将该病毒引发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究竟通过何种动物媒介传染给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什么是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传染病类别是怎么划分的?新冠肺炎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目前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此外,还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布鲁氏菌病、艾滋病、狂犬病、结核病、百日咳、炭疽、病毒性肝炎、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淋病、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丙类传染病包括:感染性腹泻病、丝虫病、麻风病、黑热病、包虫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流感)、手足口病。

根据对新冠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年1月20日发布年第1号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什么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

目前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及高致病性的特征,由该病毒导致的肺炎是可以人与人传播的新发、突发的急性传染病,且无有效的治愈手段。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呼吸道引起肺炎,严重的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国家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归为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一旦发现需立即向患者发病所在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且要对患者进行隔离。城镇要求发病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

在疫情防控中常听到“流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公众该如何配合?

大家近期常常在媒体上听到的“流调”,其实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也是疫情应对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依法依规开展的。

疾控人员是抗击疫情的一线部队,除了采样、检测、消毒人员,还有专门从事现场调查、疫情分析的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他们到现场调查、与患者及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询问患者患病前后的暴露、接触史、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为判定密切接触者并采取隔离措施、确定消毒范围等提供依据。

配合流调工作,向流调人员提供真实、详细信息,是对自己及他人的健康负责,让可能的感染者尽快得到排查和及时救治,是防止更多人感染的关键措施。我们会保护被调查对象个人隐私,公民可安心予以配合。有些患者隐瞒行程、病情,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治疗,而且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积极配合流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履行法律职责。

除了新冠肺炎,这一阶段还应当注意哪些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2-3月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儿童抵抗力不完善,且开学后学校环境下的人员聚集,易给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传播创造条件。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年同期(2-3月份)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3月期间流行性疾病主要为: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7%)。因此,我们也提醒爸爸妈妈,此阶段重点防范的传染性疾病,除了新冠肺炎外,还有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1、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可使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不应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

2、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多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引起。传染源是患儿和恢复期带菌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婴幼儿为易感人群。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和(或)呕吐;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大便一般是水样的,没有黏液或者血液附着,还有的会表现为腹痛,恶心,腹胀,肌肉疼痛等。预防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可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个人卫生上要注意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注意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冰箱里取出的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食用;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海产品和水产品;一旦确诊也需要居家隔离,并规范处理呕吐物。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

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孩子必须戴口罩吗?戴好口罩就可以避免感染了吗?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医院、密闭空间、人流密集的场所等,以及儿童自身出现发热、流涕、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时,都应佩戴口罩。在通风良好、人员密度低的户外场所/场地,可不佩戴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孩子就算戴了口罩(阻断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没有做好手部卫生,到处触摸后又摸自己的口/鼻/眼,也有被感染的风险。为了孩子的健康,比起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染,大人更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洗手。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地方?

●尽量减少孩子出门,尤其是去公共场所和密闭的空间。如需要外出,要为孩子做好个人防护。

●用餐时要注意,不跟孩子共用餐具;给孩子喂食,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尝试食物再喂给孩子,更不要用嘴咀嚼完食物再喂给孩子。

●孩子要保持手部清洁,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和孩子玩要和抱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洗手,保持手卫生。回家时应该把外面穿的衣物换掉,洗手以后再抱孩子。

●家里做到定期的通风,一般每天要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要把孩子移出通风的房间,可以逐个房间进行通风。

●如果家长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就医。

●保障儿童的营养和睡眠,为孩子安排丰富有趣的家庭游戏和锻炼,提高儿童的身体抵抗力。

防控新冠肺炎,父母应做好这10条

遵循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通用的个人防范原则:远离传染源(主要包括少外出、少聚集)、切断传播途径(勤洗手、戴口罩)、保护易感人群(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充足睡眠)。

1、勤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从公共场所返回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用手捂之后、脱口罩后、饭前便后、接触脏物后等,都应当洗手。洗手时候应当使用流动的清水,加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时候将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将手部的每一个位置都清洗到,时间不少于20秒(大约是唱2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然后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后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当外出没有流动清水时,可用容器倒水形成流水,用水不方便时,可暂时以含醇速干手消液。但需要注意的是,免洗手消液只在用水不方便时候使用,日常不能代替流水洗手。

2、合理佩戴口罩。疫情期间,与人碰面、到公共场所、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均建议戴口罩。对于一般公众(医务工作者或疫情相关工作人员除外),建议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不推荐使用纸口罩、活性炭口罩、棉纱口罩和海绵口罩。口罩应当正确佩戴:鼻夹朝上,外层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上下拉开褶皱,将口罩覆盖口、鼻、下颌;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佩戴好后,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围充分贴合面部。注意,1岁以下儿童不宜佩戴口罩,以被动防护为主。

3.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用胳膊肘遮挡或者用纸巾遮掩,千万不要用手捂口鼻,因为咳嗽、打喷嚏这个动作,会释放大量病毒。病毒污染手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洗手,手接触的地方也会被病毒污染,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等物体表面。此时,如有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部位,在没有及时洗手的情况下用手接触口、眼,病毒便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用胳膊肘遮挡,病毒喷在衣服上,不会污染其他物体表面。因此,特别强调,要注意咳嗽礼仪。同时,不洗手不能接触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口、眼、鼻等黏膜部位。

4、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聚餐和聚集。公共场所人员流动量大,人员组成复杂,一旦有病毒携带者,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尤其是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例如商场、餐厅、影院、网吧、KTV、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而聚餐的人群,相互之间都是密切接触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直接污染到整个聚餐人群,极易造成疾病传播、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请不要聚餐。

5、居家保持卫生。在家中也应当注意居家卫生,家庭每日通风至少3次,每次≥15分钟;不与孩子共用餐具;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清洁;冲厕所马桶时应盖上马桶盖;门把手、玩具、常用物品定期消毒。

6、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不同月龄的儿童,应遵循相应年龄的饮食原则。6月龄以下婴幼儿,对于无感染、或无疑似感染及没有医学观察要求的家庭中,请遵循已有的母乳喂养建议。由于疫情管制而缺少外出、不能获得室外阳光暴露的婴儿,需要注意及时、足量(每天~国际单位)补充维生素D(母乳喂养儿不需补钙)。因食物受限,乳母不能获得足够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时,建议给婴儿补充维生素A,以确保其肠道和呼吸道的免疫能力。6月龄-2周岁的婴幼儿,除了继续给予母乳喂养外,应克服饮食习惯干扰,确保每日摄入适量的肉鱼蛋类食物。奶类是儿童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断母乳的幼儿,建议优先选择营养强化的婴幼儿配方奶或强化维生素A、D等营养素的儿童牛奶。普通液体牛奶、普通全脂奶粉也可选择。对于不能很好饮食的儿童,可以选择单一或复合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铁、锌、硒以及DHA的营养素补充剂。益生菌制剂、乳铁蛋白制剂、牛初乳食品等可能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有条件的可以合理选用。

7、科学运动提高免疫力。学龄前儿童在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同时每天应进行至少分钟的户外活动,在防疫期间,不宜外出,但在家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保证一定的运动总量。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其中屏幕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60分钟,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均应限制在60分钟以内。

8、充足睡眠保护免疫力。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充足的睡眠对免疫力都极为重要,尤其不可熬夜、晚睡。根据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WS/T-)和美国睡眠医学会对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睡眠建议,各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时间建议如下:0-3个月每天13-18小时,4-11个月每天12-16小时,1-2岁每天11-14小时,3-5岁每天10-13小时,6-12岁每天9-12小时,13-18岁每天8-10小时。

9、居家学习,保护视力。居家时间延长,孩子常常通过电子产品来娱乐和打发时间,此外,在校学生也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恢复上课,这其中需要注意用眼卫生。幼儿看书、看电视/IPAD/手机等,每20分钟休息一次。中小学生看书、做作业或看电视注意劳逸结合,遵循“”法则,即用眼30-40分钟左右,让眼睛休息10分钟。在学习的时候,应注意光线,如果自然光照充足,可不开灯,使用台灯时,灯光亮度要以眼睛直视时不刺眼为宜,同时房间大灯也应开着(不要用彩色光源)。休息模式可多样化,远眺(看6米外事物)、室内运动、做家务等。

10.应对开学,教给孩子健康防护的好习惯。对家长来说,借此机会让孩子在家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开学后在学校里保持健康,更会让孩子终身获益。父母平时要多提醒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手卫生、咳嗽和喷嚏的礼仪。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随时保持手卫生;注意咳嗽和喷嚏的礼仪;不要用手揉眼睛、挖鼻、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在学校时,避免小朋友们一起拥抱玩耍或很近距离的说话;吃饭时不互相交换食物;每天帮孩子带足量的白开水并提醒孩子喝,等。

1岁以下婴幼儿不宜佩戴口罩,该如何防护?

1岁以下婴儿不宜佩戴口罩,以被动防护为主。看护人需主动戴好口罩,不要亲吻孩子,不要对着孩子咳嗽、打喷嚏、呼气。如要咳嗽或打喷嚏一定要用纸巾将口鼻遮挡住(如果来不及用纸巾,则应用肘袖完全挡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桶,用流动清水认真洗手。婴儿需穿着合适,不要过度捂热或受凉。不要用嘴尝试或咀嚼食物后喂食孩子(包括不要用嘴吹凉食物后给孩子喂食),不要跟孩子共用餐具。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一定要定期消毒。如果不必要,尽量不带孩子出门,尤其是到公共场所或密闭空间;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远离其他人(保持距离至少1米)。跟孩子玩耍前,要认真洗手。家长外出回家后要更换衣物、洗手后才能抱孩子。家中应定期通风,通风时可以将孩子转移到另一房间以免受凉感冒。

来源:上海儿童医师协会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cs/1145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