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每日一练初级主管基础测试

时间:2021-7-8 10:49:05 来源:脑干脑炎

初级护师

1、患者男,7个月。发热、咳嗽5天,呕吐2天,抽搐1天。嗜睡,前囟饱满,双肺少许细湿啰音,克氏征(-)、布氏征(-)。血白细胞17×10?/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4;脑脊液混浊,白细胞×10?/L,中性粒细胞为多,蛋白质2g/L,糖2.3mmol/L,氯化物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脑膜炎B、病毒性脑膜炎C、结核性脑膜炎D、中毒性脑病E、脑性瘫痪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小儿,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主要特征,脑脊液检查为本病确诊的症状,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明显增多达×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符合该患儿的临床表现(A对);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可有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且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B错);结核性脑膜炎可有结核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脑神经和脑实质损害,且脑脊液外观正常,糖及氯化物下降(C错);中毒性脑病症状有高热不退,不同程度呕吐、困倦多睡,与所中病毒的种类有关(D错);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E错)。

患儿,男,2岁。因发热、头痛半天入院。査体:患儿精神差,有恶心、呕吐现象。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浑浊,WBC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2、入院时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脑膜炎B、病毒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炎D、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E、败血症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升高,外观混浊、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L以上,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下降、蛋白升高。分析题干,患儿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浑浊、WBC(白细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与化脓性脑膜炎相符,因此首先考虑化脓性脑膜炎(A对);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可先有数日前驱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颈、背、下肢疼痛、畏光等,但意识多不受累,可有颈强直,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B错);病毒性脑炎开始症状较轻,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障碍,轻者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谵妄、昏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C错);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液表现为细胞-蛋白分离现象(D错);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脑脊液一般无明显改变(E错)。

患儿,男,2岁。因发热、头痛半天入院。査体:患儿精神差,有恶心、呕吐现象。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浑浊,WBC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3、上述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是

A、脑膜炎奈瑟菌B、柯萨奇病毒C、结核杆菌D、腮腺炎病毒E、肺炎支原体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升高,外观混浊、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10?/L以上,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下降、蛋白升高。患儿表现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应考虑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引起该病的致病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脑膜炎奈瑟菌(A对BCDE错)。

4、锥体系受累引起的脑瘫为

A.痉挛型B.混合型C.共济失调型D.手足徐动型E.肌张力低下型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脑性瘫痪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1月期间)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致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临床可表现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制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椎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呈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A对);混合型是几种类型同时存在的脑瘫(B错);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表现为步态不稳,快变轮换动作差,肌张力低下,指鼻试验阳性(C错);手足徐动型多数存在肌张力减低情况,同时伴有无目的的、不自主的动作或动作过多,可呈震颤、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D错);肌张力低下型可能由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此型多为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E错)。

5、小脑受累引起的脑瘫为

A.痉挛型B.混合型C.共济失调型D.手足徐动型E.肌张力低下型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脑性瘫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发育期胎儿或婴儿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临床以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等。我国发病率约2%。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①痉挛型脑瘫:婴幼儿时期即出现症状。病变主要在锥体束,表现多为双侧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尤以下肢最明显,抱起时,两腿交叉成剪刀样足跟悬空、足尖着地、上肢屈曲内收。轻症两手动作不灵敏,步态不稳。瘫痪形式可有四肢瘫、偏瘫、截瘫和单瘫。②手足徐动型脑瘫:多数肌张力减低。同时伴有无目的、不自主的动作或动作过多,可呈震颤、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③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表现为步态不稳,快变轮换的动作差,肌张力低下,指鼻试验阳性等。④混合型:以痉挛型和运动障碍型混合并存多见。此型常见智力低下、运动障碍,严重者可伴有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等。(C对)

主管护师

1、脑干损伤瞳孔特征()

A、双侧瞳孔时大时小B、一侧瞳孔散大C、一侧瞳孔缩小D、双侧瞳孔缩小E、双侧瞳孔散大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对光反应消失,伴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分离、同向凝视),常是脑干损伤的表现

2、患者,男性,65岁,既往体健。近1年来,经常出现头晕、单侧肢体无力并有麻木感。一般持续10~20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未予重视。今日午睡醒来突然发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说话,但神志清楚。医院。经CT证实,患者脑内无出血灶存在,且患者从发病至今仅2小时。则目前最应该积极采取下列哪项治疗措施

A、抗凝治疗B、抗血小板聚集治疗C、脑保护治疗D、超早期溶栓治疗E、脱水降颅压治疗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为脑血栓,急性期治疗,一旦发生脑血栓形成应进行积极治疗。急性期的治疗有以下措施:早期溶栓:是指在发病后6小时内采用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灶。(D对)

3、诊断急性脑血管病(除蛛网膜下隙出血)首选的检查项目是

A、脑脊液检查B、CTC、MRID、电生理检査E、脑电图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包括脑血管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等疾病,发病后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精神症状,严重者导致死亡。除蛛网膜下隙出血外,急性脑出血疾病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为CT检查,能够做出早期诊断、准确的鉴别,并能直接显示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出血数量(B对ACDE错);蛛网膜下隙出血可通过临床表现和脑血管造影进行确诊。

4、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治疗时间一般是指发病后的

A、1小时内B、3小时内C、6小时内D、12小时内E、24小时内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脑血栓治疗时以抗凝治疗为主,同时应用扩血管药、血液扩充剂以改善微循环,发病6小时内可做溶栓治疗,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应用溶栓药物前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C对ABDE错)。

5、患者,女,70岁。有高血压病史25年,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左侧上下肢瘫痪,诊断为“脑出血”。此时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头部热敷B、补充血容量C、发病48小时内避免搬动D、12小时后给予鼻饲饮食E、去枕平卧位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答案:C

解析:脑出血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病人侧卧位,头部稍抬高,减少脑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C对E错);脑出血的患者禁忌脑部热敷,以防血管扩张导致出血量增大(A错);患者有高血压,应限制补液(B错);急性脑出血病人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平稳,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上消化道出血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D错)

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cs/1242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