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的滴定度较急性期高出或低于4倍以上
[疗效评价]
1.对症治疗 2.加强支援疗法,保证营养和促进脑功能恢复 3.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4.加强护理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5.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使用新疗法及高压氧治疗
[诊断依据]
1.起病急、常有病毒感染史 2.出现发热、头痛、嗜睡、昏迷、惊厥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3.脑脊液的变化: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可在30 ̄500×10的6次方/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4.脑脊液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5.血清中和试验滴定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相差4倍或4倍以上 6.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定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相差4倍或4倍以上 8.免疫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9.脑电图示不同程度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
1.治愈: (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 (2)脑脊液正常 2.好转: (1)临床症状、体征接近消失或好转 (2)脑脊液接近正常或好转3.未愈: (1)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体温不正常 (2)脑脊液不正常
[症状体症]
[治疗原则]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伴发热,部分患儿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 2.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仅表现为淡漠、嗜睡,重者有神志不清、谵妄、昏迷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异常,情绪障碍等 3.颅内高压征:头痛、头晕、呕吐、肌胀力增高,小婴儿表现为前囟紧张或隆起,严重的颅内高压可致脑疝,出现呼吸回圈衰竭 4.脑实质的损害可导致全身性或局限性的抽搐,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为偏瘫、单瘫或双侧瘫亦可见颅神经损害征、共济失调、不自主动作等,多数病儿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有病理神经反射,病变若波及脑膜,可出现脑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