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精品】--勿把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

时间:2016-7-17 14:39:26 来源:脑干脑炎

【儿科精品】--勿把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

最近又到了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了,临床诊治必须谨记,勿把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与多发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沾染性疾病,且与季节关系密切。从临床表现上来看,两者都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咽峡部的疱疹,它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同时产生,且手足口病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口腔疱疹,因此临床上极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1、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8,10,22)型疱疹病毒、EB病毒多见引发的疾病。特点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点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疱疹性咽峡炎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屡次产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发。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产生高热惊厥。

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延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点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发,致死缘由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潜伏期:多为天,平均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随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份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康复,预后良好。部份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病发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3)重症病例初期辨认

具有以下特点,特别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视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1、延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3、二者鉴别要点

虽然二者均为自限性疾病,但两病引发重症的概率却相差很大,预后相对也有差异。手足口病除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等临床表现外,重症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乃至可能引发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而致使患儿死亡。

因此,临床工作中严格鉴别诊断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的具体鉴别诊断以下表。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要点

作者:月下西楼

来源:医学之声

感谢
































合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cs/86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