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进入高发期,这些护理知识必须要

时间:2020-9-19 18:10:44 来源:脑干脑炎

家长们对手足口病肯定不陌生,此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根据北京市近年的监测结果,每年4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10至11月还可能出现一个次高峰。

现在正处于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且幼儿园均已开学,宝宝身处人群密集的场所,家长们更是要注意预防。下面就让饶晓林医生为大家讲解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正确洗手可使发病风险降低六成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且传染性强,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被感染的手以及毛巾、衣服、玩具、餐具等用品都有可能被感染。

所以在幼儿园一旦有一个小朋友患了手足口病,就很容易传播给别的孩子。但是,正确洗手可大幅降低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

不仅要给宝宝勤洗手,妈妈在给宝宝换过尿布后也要勤洗手哦。所有宝宝可能会放进嘴里的东西都要清洗干净,肠道病毒最怕紫外线和高温煮沸式消毒,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消毒。

另外家里要多通风,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有些感染者并没有发病症状,但在发病前几天,就已经携带了传染病毒。疾病高发期间,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凑。

每年的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目的是呼吁全世界通过"洗手"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加强卫生意识,预防疾病。可是,洗手这件看似普通又简单的小事,有数据显示,只有4%的中国居民会正确洗手。

疾控专家表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是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的高发场所。手是此类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最高效和经济的预防措施。

除了教会宝宝认真洗手,关于手足口病,妈妈们还要知道这些: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潜伏期为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患病的宝宝会出现发烧的症状,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和普通感冒很像。然后,宝宝的口腔、手心、脚心和臀部会出现皮疹或疱疹。但好在大部分患病宝宝的症状都很轻微,一周左右就会自愈,不遗留色素沉着、脱屑或疤痕。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部分膝盖处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见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还有些病例不长皮疹,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3岁以内的婴幼儿重症病例率高。

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1.大部分宝宝症状并不严重,不会危及到生命。

“感冒是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不用吃抗生素,不用吃中成药,只要对症治疗、等待自愈即可”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家长所接受了。

现在,你要接受的就是这个观点的升级版——虽然手足口病看起来比感冒要严重很多,这依然是无特效药的疾病,也不用吃抗生素、中成药、所谓的抗病毒药;若是体温太高,你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大约需要7-10天的时间,孩子就会自愈。

2.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如果口腔黏膜溃疡明显的可用思密达粉剂散于创面,减轻孩子的疼痛感。

3.手足疱疹应让它自行消退,不要用未消毒的针去挑破,否则容易引起感染。孩子实在痕痒,可给他用炉甘石洗剂外洗来止痒,疱疹破溃的情况,可外擦百多邦软膏或金霉素眼膏。

4.饮食要清淡,最好是流质食物,可以给孩子饮用凉水,尽量避免酸辣、燥热、难消化的食品。

5.发病期间,一旦出现胸闷、气促、疲惫、爱叹气等症状,家长一定要警惕并发心肌炎。爸爸妈妈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神智,如果有突然呕吐、颈项强直、抽搐等情况,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lx/1103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