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医学文献介绍,“脑萎缩”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晚年健康和生活质量,且只能靠药物改善现状延缓其发展过程。为何看似遥不可及的“脑萎缩”会成为流行病?是否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如何躲开致病危险因素?如何做好预防工作?7月14日法制晚报《健康大讲堂》栏目,邀请中国神经系统疾病专家、神经组织修复疗法项目研究成员鲍艳春主任,为大家讲一讲关于脑萎缩的事儿。
鲍艳春,主任医师,中国神经系统疾病专家,神经组织修复疗法项目研究成员,现任北京丰医院神经治疗中心主任,对国际生物治疗有着深入研究。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6年,医院神经科工作13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26年的经验中总结了大量的学术经验,并结合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在国内外知名媒体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鲍艳春主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始终视病人如亲人。由于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患者赞誉。
什么是脑萎缩?
这期节目我们还来了一位新嘉宾,我们的小胖机器人。先听听“他”是怎么解释脑萎缩的吧;“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因其病因复杂,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那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的鲍艳春主任对小胖的解释非常认同,并且认为小胖解释地很全面。鲍艳春主任补充道:“通俗来讲,人的脑组织相对体积逐渐变小,自己平常不注意,导致脑细胞慢慢流失从而产生了脑萎缩。”
鲍艳春主任讲到,脑萎缩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每年发病率都在不断上升,而导致萎缩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微血管的有效血液灌注不足,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其病理变化可见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脑重量减轻。多为大脑皮质萎缩。因萎缩部位和涉及范围不同又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脑萎缩,大脑、小脑、橄榄体、桥脑萎缩,皮质型和中央型萎缩。
脑萎缩的临床分型
1.以大脑皮层萎缩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大脑萎缩:临床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和反映迟钝。
2.以小脑病理改变为主的小脑萎缩: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语言蹇涩、呛咳等。
3.遗传性脑萎缩:分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临床根据病理改变特征分脊髓型、脊髓小脑型、小脑型和周围型几类。
4.局限性脑萎缩:是因局部脑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脑组织变性或手术引起的局部脑软化,均可在病变部位及周围产生局限性萎缩,也叫某种脑病或脑损伤后遗症。
5.退行性脑萎缩:是以大脑、小脑及橄榄桥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出现的脑功能减退、神经功能障碍,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性常见、多发病。对老年患者来说退行性脑萎缩是生理必然,但临床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差异甚大,随年龄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多属生理性,出现过早,症状明显的则应重视预防和治疗。
脑萎缩的临床表现
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分为大脑机能衰退和认知功能减退两大类,主要与脑萎缩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呆、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偏瘫和癫痫发作。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行为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语言障碍、肢体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为主。
1.全身症状
病变早期,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发麻,耳鸣耳聋,渐至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喃喃自语,答非所问。在躯体方面,常表现为老态龙钟,发白齿落,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偏瘫、癫痫,共济失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记忆障碍
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应诺的事等。随着病情发展,渐至记忆力完全丧失。
3.性格行为的改变
性格改变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变得郁郁寡欢,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表现为没有理想、欲望、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或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性格急躁,言语增多或啰嗦重复,多疑自私;或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