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人夏天尽量避开这些虫子和动物很危险

时间:2019-1-23 15:46:11 来源:脑干脑炎

虫媒传染病是指以吸血节肢动物(昆虫)为媒介的传染病。随着夏天的到来,动物的活动也到了一年中最活跃的时候。所以,夏天要特别预防媒介传染病的传播。

蚊子

蚊子,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夏天到了,蚊子尤其猖獗。晚上出门被叮上几个红包,那酸爽。。。

蚊子叮咬除了会让人产生不适之外,还能传播多种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主要经蚊传播,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重症幸存者往往留有后遗症。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在非流行区,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给胎儿。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给新生儿。寨卡病毒还可通过性传播或者通过输血传播。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得了疟疾,首先会感到全身发冷,然后是发热,体温可超过40度,头和疼,几个小时后会大汗淋漓,出汗后体温也可恢复到正常,这样的症状隔1-2天后会再发一次。有些病人的症状不典型,只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像感冒的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

吸血的蚊子叮咬病人时,病人体内的病原体便随着人血进入蚊虫体内寄居起来。当这些带着病原体的蚊虫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寄生在蚊子体内的病原体又乘机进入健康人血液里,使健康人生起病来。

蚊子传播疾病固然可恶,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预防此类传染病的方法就非常明了了,最佳方法就是蚊虫防制和个人防护。

灭蚊

可用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来杀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水培植物改土培,清理杂物及垃圾,清除幼蚊孳生地。

防蚊

家里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在蚊子活跃的时间段,要减少在野外、树荫处活动。

特别

提醒

1

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疟疾、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等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流行地区。前往这些地方旅行或者务工人员,更要注意防治蚊虫的叮咬。

2

从流行地区返回后,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蜱虫

蜱虫,俗称憋虱子,不同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如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有草或树的地方均可见蜱的身影。牛、羊、犬、鼠、野兔等动物身上常可见蜱附着。

蜱类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蜱侵袭人体,常附着在在皮肤嫩薄或不易被宿主搔抓之处,如头皮、耳后、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故不易被发现。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蜱叮咬人后可能会传播一些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就是由蜱叮咬引起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病例多散发于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容易被病毒感染。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主要分布在我省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

除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之外,蜱虫还能传播许多其他的疾病。如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等。为防止蜱虫叮咬引起的疾病传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特别

注意

1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医院处理,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

切勿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4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5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6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除了常见的几种虫媒传染病之外,夏天还有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它就是——狂犬病。

夏季是狂犬病的高发期,也是各地动物咬伤门诊最忙碌的季节,被宠物咬伤、抓伤的人数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入夏后闷热的天气比较容易使犬类动物烦躁、冲动,即使平时温顺的宠物偶尔也会大发脾气,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再加上夏天人们穿着单薄,动物致伤事件更容易发生,由此带来的狂犬病风险也比其他季节更高。

狂犬病又叫疯狗病或恐水症,在我国主要是由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可疑疯动物咬伤或抓伤人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一旦发病,进展速度很快,多数在3-5天内死亡,很少有超过10天的。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怕风、狂躁、吞咽困难、进行性瘫痪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一旦发病几乎%死亡。

被动物致伤后,应就近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采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之后尽快赶到有资质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规范的伤口暴露后的处置。

动物致伤后,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1

I级暴露

接触或者喂养动物;完整皮肤被舔舐;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I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2

Ⅱ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Ⅱ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1

Ⅲ级暴露

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唾液污染(如被舔舐);暴露于蝙蝠。Ⅲ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来源:山东疾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寿光最接地气、重服务的媒体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白癜风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wh/960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