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4月进入高发期建议儿童尽早接种

时间:2021/10/6 14:05:04 来源:脑干脑炎

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点击蓝字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目前发现至少20多种血清型A组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71感染所致。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该疫苗同时可以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疱疹性咽峡炎),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如既往手足口病是由EV71引起的,无需再接种EV71疫苗。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具体包括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要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家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这些症状要注意

1、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部分病例无发热。

2、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

3、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家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4、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5、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炎症、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哪些人群易感染?

1、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2、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

3、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有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1、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当地有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建议具体咨询当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至少10多种A组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6型(CV-A6)、柯萨奇病毒A10型(CV-A10)最为常见,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A71感染所致。

2、已知对EV71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不得接种。具体可咨询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很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居家治疗或隔离时注意事项

1、健康监护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体颤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医院就诊。

2、居家消毒

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

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做好隔离

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nyzl/1281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