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14/9183001.html
年3月18日晚,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四期睡眠研究前沿论坛在A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期论坛以“睡眠-觉醒的神经环路”为主题,重点探讨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不同脑区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对睡眠-觉醒行为的调控。来自脑智卓越中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医院、医院等单位相关领域的40多名科研工作者参与了本次讨论。张哲、刘丹倩研究员作为报告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会议由论坛发起人徐敏研究员主持。
徐敏研究员从年西班牙大流感中的睡眠异常病例出发,生动有趣地概述了睡眠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及发展历程。20世纪初,奥地利神经学家vonEconomo在对大流感时期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尸检时发现,下丘脑后侧核团的病变可导致觉醒障碍。比利时神经生理学家Bremer在猫上进行了系统的脑横断(braintransection)研究,进一步发现中脑(midbrain)可能是维持觉醒必要的区域。年,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Moruzzi和美国神经科学家Magoun共同发现,激活脑干的“网状结构”可以引起脑电去同步化,使动物从麻醉状态快速转变为类似觉醒的状态;而损毁“网状结构”则使猫长期昏睡,由此提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ARAS)的概念。年,美国生理学家Kleitman发现了REM睡眠这一特殊的睡眠时相。此后,法国神经生物学家Jouvet进一步发现脑桥(pons)是调控REM睡眠的关键脑区。直到近一二十年,睡眠领域才步入较快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核团、神经调质、细胞类型的科学研究屡屡突破了人类的认知,也带给人们新的疑问与思考。
张哲研究员分享了近十多年来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调控环路的研究进展。她首先系统介绍了两种在全脑范围内寻找NREM关键核团的研究策略——通过cFos染色、TRAP等技术定位睡眠期活跃核团,或通过病毒逆向示踪等方法寻找觉醒核团的上游抑制性输入。而后,张哲研究员就多个已知促NREM睡眠核团间的相互连接、等级关系和协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丹倩研究员细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相关神经核团的发现历程,并介绍了前期研究的局限性和最新的研究近展。REM时相在小鼠上非常短暂,较难捕捉或操纵,且REM时期的神经活动方式、脑区都与Wake时期有较多重合。因此,REM睡眠研究相关领域还存在许多未知留待后人探索。
最后,大家热烈探讨了睡眠环路研究的技术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此次论坛加深了与会者对睡眠-觉醒环路的认识,吸引了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入到睡眠研究中来。
本文来自睡眠奥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xulabsleep
out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