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不少家长最害怕的疾病之一。它来势汹汹,传播速度快,往往一个孩子得病就会牵连一大片,尤其是幼儿园,更是成了手足口病的“重灾区”。
眼下正值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海都记者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了解到,近期,每天新发的手足口病人有~个,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易感人群,其中,3岁以下的小孩得此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得病后又该怎么办?什么情况下属于重症?
海都记者特地邀请了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吴俊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巢建新,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什么是手足口病?
今年5月开始,手足口病逐渐进入高发期。
吴俊峰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目前,在医院感染科门诊的新发病人为每天~个。吴俊峰说,该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的小孩,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传播,加之幼儿园孩子之间接触密切,更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而3岁以下的孩子由于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演变为重症。
巢建新介绍,近期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多为3岁以下孩子,且大部分发展为普通脑炎,也有不少重症的小孩,没有明显的疱疹,只是发烧了3~5天就演变为重症,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以下小孩只要有发烧就应该警惕,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一听到手足口病,家长都被吓得不轻,其实,不必过分紧张。
吴俊峰为家长支招——
首先,在宝宝发热时,要鼓励多喝水,出汗多要及时擦干汗液,如果体温<38.5℃,可减少衣物包盖,用温水擦浴,体温≥38.5℃,可以吃退热药。
其次,如果口腔有破溃、进食困难,可以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吃完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再者,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的衣被清洁,剪短宝宝的指甲。如果疱疹已破溃、有继发感染的情况,应该局部用抗生素软膏外涂,臀部有皮疹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此外,宝宝的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放在阳光下暴晒,定时开窗通风,并隔离两周,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一般来说,症状轻的话,无需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
但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就应及时就医:持续高热,体温>39.0℃;肢体抖动或无力;精神差、惊跳、易醒;频繁呕吐;面色苍白或发灰;手脚发凉、出冷汗。
巢建新介绍,由于家长意识的提高,一般来说,小孩有以上症状能够及时就医,即便是重症,经过治疗也能康复。但也不排除部分偏远地区的家长意识相对较弱,延误了病情,导致不可逆的影响,会出现后遗症。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避免感染手足口病,预防是关键。
吴俊峰建议,首先宝宝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奶瓶、奶嘴、食具及时清洗消毒。
其次,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避免带宝宝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此外,目前已有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为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吴俊峰介绍,EV71型病毒相比其他型病毒,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因此,建议6个月以上到五六岁的小孩接种该疫苗。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值班编辑:蚂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