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是与生俱有的。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这种能力,但需要从小与周围事物保持接触,接受环境信息的刺激,并主动让身体和大脑相协调以适应环境的挑战,才能不断促进大脑和身体的发展和完善。即使没有现在所谓的感觉统合教育或感觉统合训练,人类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就一直在进行着感觉统合的过程。
1、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阶段
感觉统合的练习与大脑的“运动计划”过程有关。所谓“运动计划”就是人类大脑在指挥身体的运动前,必须对自身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进行全盘性的了解,并制定出实际的运动步骤,以保证正确地完成行动的一种自主性的神经系统活动。例如,婴儿出生时就有了吮吸能力,只要母亲的乳头放在他的嘴里,就条件反射地吮吸起来。出生几天后,就不再是消极地等待母亲将乳头放人口中,而开始寻找乳头的“运动计划”,通过饥饿的感觉、嘴唇对妈妈皮肤的触觉、头部的运动感和吮吸的运动感觉的统合,制定出寻找母亲乳头的计划。他张开嘴暗中摸索母亲的胸部直到找到奶头为止。在主动的探索中大脑的各个相应部分和身体逐渐协调,孩子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了环境,发展了大脑与身体的协调能力。
孩子的探索是一个自主发生的有计划的过程。偶然的感觉信息,可使其发现未曾接触的事物——母亲胸部温暖的皮肤与乳头之间的联系,继而主动地采取行动——嘴唇的摩擦对事物进行探索后发现了乳头,然后将胸部皮肤的感觉信息与原有的乳头信息组合。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过程,但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胜利呀。它不但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使孩子建立丁初步的自信心。而且,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与母亲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一个过程。如果用奶瓶喂养的孩子就失去了这个美妙的发展机会。
接下来,婴儿并不限于吮吸奶头,他还吮吸衣服、枕头、毯子、自己的手指,吮吸一切他们偶然遇到的东西。可以说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积极主动学习,把他所感受到的感觉信息不断的与原有信息进行结合,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探索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初级感觉统合阶段(1~2岁)
大脑重~克。脑细胞长出许多突起,分出侧枝,形成专用神经通道。与此相应,多种感觉经整合形成知觉。如形成关于“苹果”的知觉,婴儿能认出父、母的声音和面容,一岁半时能听懂常用词含义动作发育方面:6个月翻身、7个月会坐、8个月爬、1岁会走。
(2)中级感觉统合(3~5岁)
脑重—克。侧枝的分支增多,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并使大脑5个语言区都发育成熟并建立联系。与此相应,3岁儿童会说出多词汇。肌肉关节的本体感觉、前庭位置感觉、皮肤触压觉、视觉、听觉经整合学习训练后身体运动协调、手眼运动协调、能保持良好的平衡。各种感觉信息刺激大脑,经整合后产生注意力,并开始有记忆力,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评价、记忆、学习经验、使情绪稳定,表现为意志力、记忆力、运动协调、手眼协调、情绪稳定,能通过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行有目的地运动,并具有语言能力。总之3~5岁是儿童语言、智力、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和发展都是感觉统合、学习训练的结果。
(3)高级感觉统合(6~10岁)
脑重—克。经感觉统合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己较复杂。如经高级感觉整合后表现为:注意力能较长时间的集中,组织实施自己计划的意志力增强,自我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增强,阅读、书写、计算、音乐、绘画、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增强,逻辑思维形成。经感觉统合,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出现单侧化。如左脑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优势: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优势。
(4)脑的成熟(15岁左右)
脑重克,近似成人脑重克。这时,感觉统合功能基本发育成熟,心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发展,大约到2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儿童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发展良好,且足以适应环境时,儿童的反应会有胜任、启发和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感觉统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在感觉运动良好组合的基础上,心智和社会反应才取代由跳动、谈话和游玩中所发生的感觉统合,奠立了读书、写字以及良好行为所需要的复杂的感觉统合基础。感觉运动组合良好的孩子,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身体机能的完善,探索范围的逐步扩大,婴儿的感觉运动产生大量的组合,使之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爬、运动和站立等动作。然后,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视觉、颈部肌肉和内耳特殊感觉器官等非常复杂的感觉统合得到发展。一些感觉运动统合得非常出色的人在各行业中常常有突出的表现,如:舞蹈家和运动员在肢体和重力感觉方面有很好的统合,因此举手投足都非常优雅,艺术家和技术工人的劳动与创造则依靠眼睛和手的良好统合和协调。
由于生理上和生活范围的局限,孩子能接触的环境刺激总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家长为他们提供适合、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下,不断接受环境刺激,并主动积极地探索环境,进而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发挥大脑的潜能,呈现心智与身体健康、平衡、全面发展的状态。这种环境刺激必须满足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的需要,所以家长需要了解人体有哪些感觉需要统合协调。
2、认识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是人们熟悉的感觉,还有一些不太为一般人了解的感觉,如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一般情况下,每种感觉并不是单独运作,即使完成一件简单的认识活动也需要多种感觉的参与,例如,认识苹果颜色时,孩子需要把身体调整到合适姿态,眼睛控制在适宜角度,这些需要运动觉和本体觉的参与,而感受颜色则需要视觉的参与。大脑内各层次组织适当地发挥功能,以及多种感觉输入协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了解环境中各种事物的意义。复杂的学习过程就更需要多感觉的参与。这里,主要谈一谈视觉、听觉、皮肤感觉(温度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运动平衡觉)等。
(1)视觉
视觉是人们获得知识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70%~80%是从视觉获得。眼睛是视觉器官,视网膜是对光波非常敏感的接受器,由外界物体所反射宋的光,通过眼球的透明体——角膜、水晶体、玻璃体等进人视网膜,视网膜接受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交叉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区,进行分析综合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眼底,便产生视觉。
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处理外界传来的感觉信息,并使它们与其它感觉信息(尤其是从肌肉、关节以及前庭系统所传来的感觉信息)相关联,形成了对环境的基本认知,并且知道环境中各种东西的位置。然后,信息传送到脑干和小脑,以便协调脑干和小脑产生的运动信息,这些运动信息将被传送到肌肉,使眼睛和头颈动作协调起来——这就是我们用眼睛盯住一个移动物体的大脑神经活动过程。
(2)听觉
耳朵是听觉器官。但是在耳朵里不仅有负责听觉的感受器,还有前庭感觉的感受器。听觉感受高低不同、强弱不同和性质不同的各种声音。当声波经由耳将声波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向大脑皮层的听觉传送。
大脑的听觉处理中心很靠近视觉处理中心,两者可交换信息。有些听觉信息也会传送到脑干其它部分以及小脑,以便与其它感觉和运动信息相协调。听觉信息与其它感觉信息混合后,继续传到大脑的几个部分之中去。如果听觉信息在大脑各层次中不与其它感觉相统合,就难以了解所听到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了了解那些声音是什么意思,该信息与前庭系统传宋的感觉输入及其它的感觉输入充分地统合,乃是必须的。例如,听觉和视觉相配合时,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学得快,记得牢,孩子学习唱歌时,如果能看到与歌词内容相符的电视画面,就很容易记住歌词和曲调。经过大脑的每一层次,信息会变得更加清楚、更加准确:而其中最错综复杂的处理过程是把某些声音提炼成为有意义的音节和字,这就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功能一一语言处理。
(3)皮肤感觉
皮肤中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器,包括接受触摸的触觉感受器、感受冷热刺激的温度感受器和发现疼痛的痛觉感受器。虽然可能不会注意皮肤感觉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但事实上,皮肤感觉系统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在人类生理和心理行为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皮肤感觉信息经神经传到脑干,再从脑干广泛地分送至大脑其余部分,这些信息之中,有许多在大脑较低层次组织中即加以处理,而不会传导大脑皮层中使个体能意识它们的存在的。在没有意识到它们存在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就在帮助个体调整清醒状态和处理情绪,并协调其它感觉信息的意义,还会觉察某项刺激是否具有危险性,从而使个体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当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热水时,手会反射性地缩回,从而避免手被烫伤。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在缩手之前意识到疼痛和危险,而是在之后才意识的。一些痛觉、触觉迟钝的孩子常显得烦躁和冲动,不会回避危险而经常受伤。因此,触觉皮肤感觉的发育对情绪调节、注意力等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大量的触觉刺激,神经系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皮肤感觉系统是最先发展起来的感觉系统,当视觉、听觉系统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触觉系统已能有效地发挥功能。当孕妇温柔地轻抚隆起的腹部时,腹内的胎儿就可以通过皮肤感觉系统体验到舒服的感觉刺激,而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母亲怀抱婴儿时,婴儿通过皮肤感觉体验到温暖,并感受到妈妈平稳的气息和心跳,就像回到妈妈肚子里一样,婴儿会感到熟悉、安全。
(4)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系统几乎与皮肤感觉系统一样庞大,它的感觉器官是一些藏在肌肉、肌腱,关节里的本体感受器。因为有了本体感觉的存在,人类才能在不去看自己的脚时,也能顺利地走路,不去看自己的坐姿势时,也能保持适宜的姿态。如果躯干和腿不能传来适当的本体感受,那么在进出汽车、上下楼梯、爬高、走平衡木、或是做运动时,都有困难。如果手所传宋的本体感受不能充分告诉我们,手在做什么,那么,扣扣子、系鞋带、从口袋里拿东西或拧水龙头、握笔写字等都会发生困难。那时,只有靠视觉传来的信息,紧紧看着身体在做什么。本体感觉不良的孩子,如果不能用眼睛看时,通常做任何事都很困难,即使有眼睛的帮助,动作也难以协调,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刺激大脑产生指令性调节动作。动作显得笨拙,到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等,另外,由于大脑花费了大量的能量去处理一般人不必费劲就完成的事,所以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更复杂的学习、认知任务。
本体感受由神经往上传至脊髓,脑干和小脑,部分传至大脑半球。大部分本体感受传人到大脑产生感觉的区域加以处理,平时很少注意肌肉和关节的感受,除非我们有意去注意自己的动作,即使我们想要知道,也只能感受到运动中本体感受整体的一部分。
(5)前庭感觉
前庭感受器是人耳内除了听觉感受器以外的重要感觉器官,感受人体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情况,对于人体运动的调节以及平衡的维持具有特殊作用。人体在进行前后、上下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速度的变化时,都会刺激前庭感受器。即使人体在静止时,也同样通过这类感受器来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并使其产生重力感觉。所以,内耳的前庭感受器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脑传送着有关信息。这些由前庭感受器产生的感觉称为前庭感觉。它可以非常精确地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位置、身体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行走的速度有多快、运动的方向是什么等等。
前庭感觉大部分在脑干和小脑中处理,脑干担任重要的统合角色,其中有些信号从脑干传至大脑半球。这些信息在脑干中与本体感觉相互作用,从而保持姿势的平衡和运动。传送到大脑较高层次的信息,则与视觉以及听觉等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使之知道空间的位置以及空间的方向等。当前庭器官受到强度较大的刺激时,常会引起植物神经反应,如恶心、呕吐、眩晕和皮肤苍白等。例如,当我们转圈圈时转得太快,或持续时间较长,有的人就会感到眩晕,觉得世界绕着自己转。前庭器官兴奋性高的人,即使不是很强烈的刺激,也会引起上述的植物神经反应,如晕车、晕船、晕机等。前庭器官非常敏感的人,如果进行必要的训练,适应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
前庭所提供的信息,就像飞机或太空船的方向陀螺提供的信息。试想,如果飞机或太空船上的方向陀螺仪坏了,飞行员还能知道飞机或太空船航行的方向以及何时改变方位吗?同样,如果一个孩子的前庭系统无法一致而准确地发挥功能,其它感觉的功能将难以得到正常发挥,表现为行走容易摔倒或端坐时姿势不干、胆小等。
前庭系统是极为敏感的,位置或动作的任何改变都对大脑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始于胎儿早期,在怀孕的第十或十一周便开始发挥功能。5个月左右的胎儿,前庭系统已经发展得很好。可以说,在整个怀孕期间,母亲均以她身体的运动来刺激胎儿的前庭系统。
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感觉功能,并且知道感觉功能间是相互协同作用的。在孩子刚出生时,各种感觉都已发育到相当的水平,但是感觉间的统合协作;才刚刚起步。因此,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促使每项感觉能力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促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如果缺乏适当的发展,孩子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艾尔丝博士(Dr.JeanAryes)在年久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她医生研究运动治疗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感觉统合研究。她首先发生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自控能力差、动作协调不良;或是易紧张、胆小、内向、爱哭、不合群、挑食等症候群,并非是智力及教育问题,二十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她在生前完成了50篇临床实验的研究报告,特别在年及年,发表了她医生中最重要的拙作,先后震撼了全世界学术界,也使艾尔丝博士名扬全球。她不但在理论上最早提出感觉统合问题,并开发了感觉统合的运动器具及知道方法,设计了不少问题儿童行为核对方法和评量观察表,提出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纠正,对感觉统合问题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早在70年代兴起感觉统合这项运动训练。年,北京引进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总显效果率达85%。随后,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相继也开班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有些西方国家,现已发展成为每个小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已成为孩子教育中必经课程。在我国伤害等地已有哆嗦重点幼儿园设有这项训练室。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也开设了许多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机构。
四、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表现
从胎儿开始,各种感觉器官逐渐在发展,就有了感觉学习的过程,它贯穿了人的一生。出生后,当外界的刺激,通过视、听、触、味、嗅各感觉器官、神经组织进入大脑各功能区,即“感觉统合”。如果这种统合功能不足时,感官、身体、大脑便会由于协调不良而产生混乱,这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是一个症候群,它有多方面的表现。
(一)前庭失调:前庭是内尔的半规管组成的神经体系,主要协调身体的平衡,并且对视、听觉的影响最大。
1、平衡感不佳:
(1)孩子头部不能长时间平衡地置于中央,突出表现在上课时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扭动频繁,颈部肌肉紧张,身子也随之变动姿势,好像全身痒,又好像在打瞌睡。有的孩子要用手托住下颌,有的孩子将头后倒仰面而坐,感到很辛苦,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在家做功课时,一下要喝水,一下要拉尿,电话铃一响要跑过去接,无法安静坐下来。
(2)四肢协调功能不良:形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经常受伤,笨手笨脚,拿东西不稳,常掉地上,常碰撞东西,害怕走平衡木。
2、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无意识的多动:
前庭感觉的反应可通过强烈的旋转或摇晃来判断。强烈地旋转、摇晃后不会眩晕,表明前庭感觉反应迟钝,即对信息反应不敏感或易丢失;转晃少许便眩晕或看别人旋转也会眩晕,表明前庭感觉反应敏感,即任何信息都可输入,而又不能妥善处理,造成混乱,产生注意力涣散。他们会经常表现出:
(1)如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比别的孩子活动量多,精力充沛,不知疲劳。喜欢爬上爬下,跑逃跑出,东摸西扯。如:翻抽屉,开灯关灯,扭电视机、影碟机的旋钮,毫无目的地多动;做游戏不能按秩序排队,看小人不能坚持整本看完;一下玩积木,一下又玩小汽车去了;坐不住,如理发时也扭来扭去,常要理发师提醒“不要动呵!”,不该动时忍不住也要动。有的孩子还有频繁挤眼、缩鼻、噘嘴、耸肩、扭脖、甚至发出怪声的一种儿童秽语抽动症。(2)睡不安宁。翻身、多入睡难、或者梦多、梦行、梦惊、磨牙、遗尿、夜哭等睡眠质量不好。
(3)喜欢惹人,从别的小朋友面前经过,无意识地摸摸别人的头、拍拍肩、踢踢脚,容易惹事生非。喜欢同别人玩,但玩不长,不懂得游戏规则,不能友好相处,甚至有攻击性行为。
(4)安全与危险的意识淡薄,无所畏惧,喜欢打滚、爬高,从高处往下跳。甚至狗尾巴也要抓。
(5)恶作剧,上课不时发出怪叫,引入发笑。故意冲向马路中间,“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打一架”,批评他还做鬼脸。
(6)组织力不佳,生活上杂乱无章:书包不整洁,玩具乱七八糟,丢三落四。
(7)易激动。听故事、看相声、看电视常忍不住大叫大笑或易感动。对中肯的批评当时能承认错误,转身很快义忘掉,对有点点不中肯的批评就难以接受,情绪对抗,狂燥不休。
3、视觉感不良,眼球视觉和视觉肌的协调能力不足。它不同于跟的屈光度,而是
眼球功能尚未完善,视觉范围狭小,视觉空间判断不佳,方向和距离掌握有经常性的差误。常出现眼球振颤、跳动的现象。眼球振颤的孩子对动的画面容易注意力集中,如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机;而对静止的画面,如看黑板、看书、写字则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无法流利地阅读,常多字少字,漏行,写字跳字、偏旁颠倒、出格;抄错题、看错符号、辨色力差、容易眼酸,害怕数学。在生活上常会视而不见,常碰桌椅、门、墙;穿衣、穿鞋常穿反。不喜欢视觉直接接触,常用手式表达其需要,谈话时目光闪烁,对视物的追视能力差。
4、听觉感不足。不单是指是否听见,还包括以前记忆中听过的和现在的声音能否有足
够辨识的联系能力。听觉能力不佳,会使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上老师讲的无法完全掌握,常有漏听、漏题、漏作业,听写困难、听而不全,造成信息部分丢失。听觉感过于敏感的孩子,则任何杂音都可干扰,在课堂上谁从窗外经过要看一看,别人小声讲话,要听一听。有家长说,甚至掉一支针都会有反应。虽然如此,但对声音的辨识力又不足,需刻意集中注意力,却又经常失败,因而容易心躁焦急。同时,听觉感不良的孩子,对大声吆喝和尖锐声常感到惊慌或讨厌,如电锯声、鸣笛声、汽车刹车声。听觉处理不佳的孩子,在成长期的学习中相当痛苦,经常成为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触觉学习不良:由于脑神经和触觉神经关系密切,触觉的敏感或迟钝会影响大脑
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
1、常表现出情绪上的极端不安,使父母及老师都不易沟通,胆小、内向、害怕陌生环
境、粘人、爱哭、孤僻、固执,脾气暴躁;锤头顿足、掷物、咬人、自己打自己。
2、特别喜欢熟悉的环境,喜接收固有的旧信息,对新的信息会加以排斥,不愿学习新
东西。
3、喜欢某种特殊的熟悉的感觉,如偏食、吸吮手指、咬手指甲、甚至咬脚趾甲、或不
喜欢别人帮助剪指甲。,咬衣角、咬铅笔、挖鼻、挖耳,触摸生殖器,或出现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4、触觉敏感的孩子,不喜欢被人触摸,甚至连自己的物品也不让别人碰触。不喜欢拥
挤、碰撞,在集体中容易和别人发生意外的争吵,朋友少,人际交往不良。怕玩沙土、怕水,不喜欢洗头、洗澡、不敢下水游泳,不愿穿毛衣,内衣领的商标要剪掉,不喜欢盖被。
5、触觉迟钝的孩子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喜欢被拥抱,被抚摸。喜欢毛茸茸的玩具
或多毛的小动物,表现出皮肤肌渴的现象。
6、语言发展能力迟缓。说话迟,不爱说话,常用手势来表达,语言不清、发音不准。有时说话不得当,语句组合逻辑性差,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喜欢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刻板地摹仿别人的语言。
(三)、本体感失调:本体感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中的协调性。如
果触觉前庭觉不良,本体感便很难健全发展,并直接影响其观察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
1、身体形象不明,引起行动障碍。眼睛看不到时,便几乎无法做出正确的动作,如闭眼指
鼻、指眉困难,领口下第一粒扣子看不到就很难扣上。学骑车、学游泳比别人难学会,且动作不规范。
2、身体双侧及双手双脚协调不良。如不会跳绳或跳时绳子偏在—侧,惯用一侧手,吃饭不
端碗,写字画画左手不放上来。幼儿期走路不稳,不是一步一步走,常带小跑,足尖着地,头向前冲,常不呈直线向前。
3、重力不稳与地心引力无法抗衡,手脚笨拙,同时又有方向、距离感欠缺。投球命中率低,
打羽毛球、乒乓球接球常不准。整理课堂桌椅时,方向常搞错,玩具无法归定位等。到陌生环境易迷失方向。4、运动企划能力不足。无法越过路障,不会跨过水沟,不敢走田间小路、不敢上斜坡。碰
到泥泞的地面便不知所措,忽儿想往左,忽儿想往右,最后“啪!”照踩泥泞中。5、精细动作困难,小肌肉、小关节的运动协调性差。如扣扣子、拉拉链、系鞋带动作缓慢,
要大人帮助系红领巾。手工劳作差,剪纸时,直线不直,圆圈不圆;折纸不灵活、握笔不好,写字不靓:抓筷不好常掉饭,弹钢琴升级困难。
6、懒惰、行动慢,做事效率低。早上起床慢,梳洗慢,吃饭慢,洗澡慢、做作业慢,对老
师及家长的要求无法有效完成。
(四)、行为特征: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形成了脑功能的反应不全,必然引发了学习上的
种种困难,虽然智商不低,但学习成绩波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准,造成了学习能力发展不足。同时,也造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问题。
1、由于自控能力差,他们不能循规蹈矩,经常违反圆规、校规,损害公物,所以常成为老
师和其他小朋友、家人的注意目标,对他们都感到无奈和不满,并很难判断其不良行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2、智商不低,头脑却简单。做事说话不加深思熟虑,随心所欲,渐渐养成了不负责任,不
在乎影响,随随便便,不守信用的习惯。
3、不良性格,情绪易变化。对于批评当时能承认错误,但转身就忘。因继发性学习困难,
常受到别人的歧视或嘲弄,家长的打骂。往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感到低人一等,或是逆反心理强烈,任性,易怒。自信心不足,情绪消沉,自虐自残也有发生。
4、不当的教育方法常会把孩子推向说谎、厌学、逃学、厌家、厌世。流浪在外,到社会上
寻求温暖,物质上不能满足时只好去偷,逐渐发展到犯罪的边缘。
问题儿童虽然不多,但切不可忽视,往往是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更为严重,到了中学和成年期,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好吹牛,酗酒、顶撞权威、打群架、抢劫、偷盗、吸毒、自杀等等,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二、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原因及后果
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出生后的抚育方式及孕育过程中的问题有关。
(一)、抚育方式不当及环境影响。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四少:摇抱少、抚摸少、爬得少、
转得少。
1、人工喂养。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强调早期亲子肌肤接触对孩子的一生的性格发展有极大影
响。母乳喂养不仅是营养价值高、抗体多、而且使母婴有更多的肌肤接触。有的医生建议婴儿一出世就应该裸体与母亲腹部接触,一直到他完成了第一次吸奶后才穿衣服。它有利于建立母子依恋感情以及重要的触觉学习。
2、限制性带养方法。老人或保姆带养的孩子,他们多注重孩子的吃、睡、拉,没病就行。
在生活上许多限制,如不准乱摸,不准乱跑乱蹦,不准跳床、跳沙发,更不准玩泥沙、玩水,不允许钻被子,不给转圈,转是很好的前庭觉训练,转得少的孩子易晕车,以上这些都是剥夺了孩子对触觉、运动协调的感知觉学习的机会。
3、独生子女的单调生活方式。独吃、独睡、独玩,没有模仿对象,没有朋友玩游戏,小朋
友之间的交往接触减少。亲子游戏、抚摸皮肤缺乏。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不足。年10月上海一项新颖的社会生物医学研究课题“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得出结果:爱抚可提高婴儿智商。”
4、都市化的小家庭生活。大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造成运动学习缺乏。如摇篮的取消,学
步车省略了爬行阶段,或者是怕地上脏不让孩子爬,应该从六个月爬到一岁。爬时的抬头、挺胸、四肢协调、眼注视前方是前庭功能重要的训练。又如过于注重孩子的冷暖,稍热一点就使用空调,冷气对于触觉学习是一大阻碍,造成神经体系无法健全发展。5、被忽略的精细动作训练。很多家长都重视孩子的美学教育,情操的陶冶;学弹钢琴、学
芭蕾、学画画。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负担得起,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接受。教孩子多做手工、多做家务,如剪纸、折纸、夹花生、数豆豆、砌积木、拼图、编织、刺绣等,甚至于乱弹琴都是触觉、手眼协调、本体感的训练,手指的运动对开发大脑功能有互动的作用。
(二)、孕期卫生。从生命的胚胎开始,若精子、卵子的先天不足以及受精卵本身的缺陷所
致或孕期妊娠反应剧烈地呕吐、腹痛、阴道流血、先兆流产、病毒感染(感冒、风疹、肝炎)、其它合并症(如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药物的影响(如抗过敏药、抗癫痫药、抗生素类等),情绪的紧张、焦虑、恐惧、忧郁、过分劳累、过分静养无不相关。还有不良嗜好,吸烟(包括被动性吸烟),酗酒、喝浓茶、浓咖啡。高龄产妇也是原因之一。
(三)、生产过程异常:早产、过期产、胎吸、产钳、剖腹产(触觉学习不足)、胎位不正(本
体感失调)、脐带绕颈、婴儿出生时不哭、短暂缺氧、窒息;中度黄疸、体重过轻或需放保温箱等原因。
(四)、婴幼儿期头部外伤及疾病。如脑损伤、多次高烧(T.39℃以上)、惊厥、脑炎、脑
膜炎、脑性麻痹、癫痫、智力低下。微量元素失衡,如铅中毒,缺锌、铁、碘等,以及遗传都有关系。
(五)、过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一般家长易忽视的方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不少的
孩子由于突然的或过大的刺激致使他们幼小心灵的伤害而发生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如突然失去父爱、母爱、环境的大改变,或是家庭中发生重大变故,或是遭到父母严厉的殴打、恐吓。一切强加的粗暴行为都可能成为他们心理失去平衡的诱因,产生脑功能障碍,引起感觉统合能力不足。
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纠正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最佳办法。它是通过科学的设计、特制的器材、游戏运动的形式进行训练。是一种补救的办法,提供大量的感觉刺激(包括内耳前庭、本体感觉和皮肤触觉等)给孩子,促进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需要吃药、打针,并且这种训练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乐于接受。例如:训练项目之一的“滑板爬”,孩子以腹部为中心,俯卧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板底附有4个万向轮。要求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足伸展离地,腹部用力,四肢协调,向前、倒退、转身作飞机式、乌龟式爬行或青蛙蹬、牵引滑行、滑板过河,滑板投球等均可。“滑板爬”是感觉统合训练中最具效果的项目之一,它适用于五感全功能。又如,“圆筒”,孩子屈曲身体,双手环抱一个不对称有底座的圆柱。双足以筒底边为支撑夹住,以保持平衡。由训练师前后左右摇晃圆筒,再以圆筒为中心,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旋转。它的作用是促进前庭——固有感觉体系的活化。通过摇晃和旋转中丰富而强烈的刺激,前庭器官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对前庭功能反应迟钝或敏感可以调节正常。对身体协调不良的孩子功用最大。由于重心较高,动作较难平衡,对平衡能力的养成,对运动企划能力的功效颇高。并强化触觉体系,对眼球震颤的控制,晕车的消除均有显著的效果。训练项目不下于60种,在此不一一列举。
据不完全的统计,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其有效率达到90%左右。使孩子在激活大脑功能、提高智能、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动作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稳定情绪、饮食和睡眠、抗病能力及体能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在感觉统合训练之前,应由专业人士通过对孩子的了解弄清问题所在:再作相应的感觉统合测评;按其“失调”的状况及年龄、体能设计训练方案及编程,在训练中,动态调整训练内容。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
请转发到朋友圈、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白癜风最新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