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像美国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是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四是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因此,人们一定要走出“打点滴”的认识误区,“恨病用药”是可以理解的,但还要考虑到用药安全问题。
感冒?去医院挂一瓶!
咳嗽?去医院挂一瓶!
甚至长了几医院挂一瓶!
注意了!现在已经确定下来!
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作出最新规定,要求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同时倡导停止门诊患者停止输注抗菌药物,医院应率先停止。为此,市卫计局下发通知,医院、医院根据文件要求实施。
随即,医院、医院宣布,从5月1日起,将停止门诊患者输注抗菌药物。
那么,门诊停止输注抗菌药物,这样会不会导致很多执着于输注抗菌药物的门诊病人涌向急诊室?
其实,急诊输注抗菌药物也有严格限制,仅四类情况才能静脉给药:
一是所选合适药物无口服制剂;
二是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浓度以达杀菌作用,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三是感染严重、进展迅速,需要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重症肺炎患者等;
四是患者对口服药物有明显胃肠道反应而影响吸收者。
按照要求,接受注射用药的患者经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用药。
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上看病的基本原则,而在中国却反了。年10月18日,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
不需要输液的具体疾病有哪些?
滥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3、肝、肾毒性反应;
4、胃肠道反应;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请告诉身边的人,多一个人看到就少一分危险!
所以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1.无视,
2.让更多人看到!
我选择了让更多人看到,因为我不想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