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防疫最缺的就是中医治疗方

时间:2021-3-3 1:59:23 来源:脑干脑炎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任何疾病都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外因就是自然变化。当外在世界的变化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它偏上加偏,人就病了。武汉肺炎的产生也是如此,它的内因就是具有某一类体质偏性的人,外因就是当时的气候异常,使病毒容易产生和传播。一般是不会感染这类疾病的,他们都有抗体,只有某一类体质偏性的人才害怕它,沾染上一点就会发病,当务之急,就是喝中药预防在先,让这一类人具有抗体,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现在的疫情控制特别强调新型冠状病毒有多么厉害,要大家呆在家里,避免相互感染,然后戴上口罩,随时洗手等方法来预防。可以说这是最笨的办法了,因为人是活在自然当中,不可能不接触自然,比如你戴上口罩,但还是要呼吸,病毒完全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给你。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强调外因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内因,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它很难控制传染病的漫延。内因是什么?当然是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当人具有了抗体,多沾染一点病毒也没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抗体,哪怕是沾染一丁点,也会发病。因此,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才是根本。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呢?当然是提前喝中药预防。古代防疫就是如此,各地支上大锅,煎上中药,免费供所有人服用,提高免疫力。而我们现在呢?完全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式。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医生让我们呆在家里,不要出门,难道我们能够隔绝外界的空气吗?为了害怕传染上肺炎,医生让我们戴上口罩,可它仍然很难避免感染,毕竟我们还是要呼吸的。现在又让开学延后,上班延后,难道我们不工作、不学习了!这根本不是有效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在先,让全民喝中药预防,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可问题是,全国几十万中医,虽然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和预防方,可从来没有得到临床验证,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治疗和预防肺炎的。更没有一个大医一言九鼎,拿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治疗方。可以说整个中医界是混乱一片,这样恐怕到疫情结束,中医界还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子来治疗这次肺炎。我也提出了一个治疗方,它就是荆防泻白散(荆芥10克,防风10克,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桔梗12克,淮山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如果大家信任,可以尝试。可是,不管你提出的方子好不好,都没有机会得到临床验证。因为根据《传染病法》,一旦确认,医院的,医院,中医是很难介入的。毕竟,西医按照标准流程把病人治死了没有一点事,如果交给你中医死了,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结果就是显而易见了,中医被拒绝在传染病治疗之外。年非典时,广东中医之所以可以介入,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把非典列入传染病,等到后来列入了传染病,中医已经取得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那时再禁止中医介入就名不正言不顺了。而这一次,由于《传染病法》的实施,中医就很难介入了。我曾经想找几个确诊病人试验一下我的治疗方,不过,一点机会都没有,因为这是违法的。想想当年的传染病都是怎么有效控制的?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临床师仲景之法,用白虎汤疗效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老中医蒲辅周用温病之法加入了苍术治疗,有效率达90%。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中医诊为暑热伏湿之证,使用中药治疗,有效率达90%,且无后遗症。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中医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六十年代广州出现流感流行,中医仿效吴又可的方法用达原饮,收到良好的效果。年的非典由于邓老等一辈中医人的介入治疗,创造了零死亡、领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的奇迹。说句实话,每一次传染病流行,只要找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疫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怕就怕在根本不让中医介入!现在疫情扩大,才想起了中医,可是已经有点晚了。因为到今天为止,中医界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全国各地的中医都是自行其事,不知道谁说的是对的。更重要的是,确诊病人中医一般是碰不得的,你的方子再好,也无法经过临床检验。没有检验,就是个人经验,不是普遍经验,很难推广。想想当初非典流行时,广东及时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才使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在今天,有效的治疗方在哪里?那些国家评选出来的国医大师是干什么吃的?连一个有效的方子都拿不出来!真的是朝中缺大将,中医靠边站,国人自求多福吧!猜你也喜欢:

合辑丨中西汇通年阅读量前50名文章

别让华佗在世也不合法!

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欲复兴中医,先废除中医医师制度!

不请民间中医出山,中医绝对没戏!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成科学前沿!

金鸡一鸣,圣人必出,世界巨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wh/1182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