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又双叒叕来了!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有发病
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但今年明显有提前发展的趋势
近期很多家长发现自家宝宝中招或者学校的小朋友因患病被隔离等
今天正清国医丁申儿科工作室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及近期门诊家长的反馈
为大家总结关于手足口病家长最关心的10个问题
问题1:手足口病是什么感染的?
答: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解释: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的一种传染病,但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导致生病的就有3大类,若干小类,并且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问题2:我娃去年得过手足口病了,为什么今年又中招了?
答:十几种病毒导致手足口病,而且每种之间不能相互免疫,因此去年得过的宝宝今年还是会中招。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每年流行的肠道病毒种类都不一定相同。因此去年患病,今年还是有可能患病,甚至一年之间多次得手足口病的患儿也是大有存在的。
问题3:我娃天天呆家里,怎么会得手足口病的?
答: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问过,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的家长特别关心这个问题。首先手足口病是个儿童常见的传染病,而根据流行病学的机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大要素。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所谓的隐性感染者是指“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而谁会是隐性感染者呢?其实就是我们患儿的家属们。
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如果作为孩子的家属接触了致病性的肠道病毒后,没有做好及时的清洗,就很有可能把病毒传播给家里的孩子。而一般呆在家不出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你感觉你把孩子隔离在家了,孩子还是得了手足口病的原因。
问题4:我娃得了手足口病严重吗?
答: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而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判断患儿是否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很多,医院里,作为家属主要注意几点: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如果患儿在家中出现这些情况,医院就诊治疗。
问题5:手足口病不是病毒感染吗?为什么还要给娃挂消炎针?
答: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因此一般治疗主要是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保持患儿安静。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或者高热不退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或者挂水的。
问题6:医生,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不要住院啊?
答:这问题还是涉及到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患儿都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因此门诊治疗基本都会痊愈。但少部分患儿疾病程度严重,会累及心肺脑等器官,因此住院治疗是必须的,甚至是抢救。
问题7:疱疹性咽峡炎跟手足口病一样吗?
答:这两个疾病有很多的相同点,比如疱疹性咽峡炎也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埃克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都会累及口腔咽峡部。
但是与手足口病不同点在于,疱疹性咽峡炎并没有手、足、臀的疱疹,而且疱疹性咽峡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恢复的也比手足口病要来的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手足口病病例可仅表现为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因此这个时候还需要就诊明确病因。
问题8:我家还有个小宝,怎么办?会不会传染?怎么去预防?
答:随着二胎开放,二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与之而来的就是大娃生病,二娃也会跟上的局面。
那如果大娃得了手足口病,二娃会被传染吗?答案是“极有可能,因为手足口病的易感染人群是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家长该去怎么预防呢?
隔离,隔离、隔离。
因为患儿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所以如果还没有表现出来被感染的迹象的二娃,隔离是最佳的保护方法之一。
另外就是家长要注意不要当隐性感染者,对于手部卫生要特别注意,对于家里的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进行清洁消毒。
下面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切断这些传播途径,二娃得病的概率会小很多。
做好这些后,剩下的就是观察了,一般“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因此等这几天过去了,宝宝没有异样的话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
问题9:打预防针有用吗?
答:有必要,但仍有患病可能。
因为目前的我们只有EV-A71型灭活疫苗,而该疫苗只能预防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
但是通过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造成孩子手足口病感染的致病菌可不止EV-A71这一种,所以就算打了预防针,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孩子仍然还会得病。
但为什么接受疫苗“有必要”呢,因为“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所以打了预防针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从而保障了生命。
问题10:得了手足口病要隔离多久?
答: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关心,因为很多孩子度过急性期后,在家里跟平时无恙,家长就会迫不及待的想把孩子送回幼儿园。
但是因为“患儿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所以隔离时间要等到口、手、足、臀溃疡及水疱结痂后才能结束。
一般来说居家隔离时间需要2周左右。
以上某些文字资料参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