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rFisher综合征
与Bickerstaff脑干脑炎
=抗GQ1b抗体综合征?
20世纪50年代,Bickerstaff和MillerFisher分别描述了一系列表现为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的病例,并分别将其命名为MillerFishersyndrome(MFS)与Bickerstaffbrainstemencephalitis(BBE)。
MFS: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BBE: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病理征(+)
BBE究竟为一独立的疾病还是MFSorGBS的变异型?
Fisher-Bickerstaffsyn?
MFS、BBE均有抗GQ1bIgG(+)
=抗GQ1b抗体综合征?
MFS年发病率
0.09/10万,占GBS的1-5%,
亚洲20%;
BBE0./10万
发病机制:空肠弯曲菌(CJ)和流感嗜血杆菌(Hi)
细菌外膜的脂寡醣与周围神经膜组分(神经节苷脂)之间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病理:MFS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BBE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
两者的炎症反应过程与GBS相似
临床表现:
均有--复视、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
BBEMFS:意识障碍、
腱反射(N,↑)、
病理征(+)
MFSBBE:腱反射(—,↓)
抗体:
MFS抗GQ1bIgG(+)77-83%
BBE66-68%;
抗GM1、GD1a、
Gal-NAC-GD1a-IgG
CSF:Pro-cell分离
BBEcell↑
影像学神经电生理:
BBE11%MRT2WI高信号
MFS1%MRT2WI高信号
EEG:57%BBEEEG异常,
弥漫性θ、δ慢波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
F波传导减慢
诊断:“4W内出现进行性、相对对称的眼外肌麻痹和共济失调”,
CSF:Pro-cell分离,
抗GQ1bIgG(+),
是两者的共同临床特点。
MFS:腱反射(—,↓)、意识清醒;病理征(+)并不排除诊断。
BBE:意识障碍、病理征(+),腱反射(—,↓)为非排除条件。
当患者表现有MFS、BBE或其他抗GQ1b抗体综合征亚型(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型GBS、咽-颈-臂syn、MFS/BBE、BBE/GBS)的临床特征时,需考虑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诊断。
当患者表现有MFS、BBE或其他抗GQ1b抗体综合征亚型(急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型GBS、咽-颈-臂syn、MFS/BBE、BBE/GBS)的临床特征时,需考虑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诊断。
小结
MFS和BBE存在相似的前驱感染病史、共同的自身免疫抗体及发病机制,相似的临床特征,且与GBS密切相关,表明二者间存在连续性,为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同一自身免疫性疾病谱的一部分。抗GQ1b抗体综合征这一定义更加适合概况有不同临床表现,但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同的MFS、BBE及其他相关疾病的疾病谱。
Bickerstaff脑干脑炎、Miller-Fisher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相互重叠的病例
34岁女性患者。
发病前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D1:
于清晨出现复视、步态不稳;
晚间出现双瞳扩大、光反射消失;
双眼外展及垂直凝视受限,但头眼反射存在;
可见双侧面瘫,并可见Bell现象;
但未见口咽肌麻痹;
亦无四肢无力;
四肢腱反射均活跃;
跖反射(±);
在帮助下可行走,但呈明显共济失调步态。Mann试验(+),无法单足支撑站立;
感觉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均正常。
暂考虑诊断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
D2:
患者上肢腱反射减弱、下肢腱发射消失;
共济失调进一步加重,卧床不起;
肢端出现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
抗-GQ1bIgG抗体滴度增高,确诊为Miller-Fisher综合征(MFS)。
D3:
患者双眼球固定于中央位;
随后出现右眼上睑下垂;
上肢腱反射亦消失。
D5:
患者呈嗜睡状态,但给予刺激后容易唤醒;
肢体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4级。
考虑诊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重叠。
瞬目反射检查见:双侧R1、R2振幅降低,但R2潜伏期延长;
视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均正常;
脑电图以α波为主。
从第3天至第18天,患者共接受了7次血浆置换治疗:
D9,患者意识开始恢复;
D10,患者可以独坐但步态仍蹒跚。
D11,患者完全清醒,但瞳孔光反射迟钝;
D15,患者可以行走,但呈宽步基步态;
D22,患者可走一字步;
D27,双眼向内侧视时,双眼球见轻微运动;
D36,眼球垂直运动、外展运动开始恢复,瞳孔变小且光反射灵敏;
D47,四肢腱反射恢复正常;
D,患者仅遗留轻度外展受限;
5个月后,患者眼球运动完全恢复正常。
怎么治疗白癜风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