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93352.html研途期中考试答案
运动解剖学
1.主动脉弓的分支有(B)
A右颈总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冠状动脉
D右锁骨下动脉
2.胸导管:由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5分),收集左头颈部、左上肢、左胸部、部分腹腔器官及消化管和下肢、盆部的淋巴(5分)。
3.神经系统的构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0分),其中前者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以及传导和反射(5分)。后者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到头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接受外界的各种感觉刺激和支配躯体肌肉的活动,同时内脏神经还具有支配心血管、平滑肌活动和腺体分泌,以及感受内脏感觉的功能(5分)。
4.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
(1)生理横断面: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之和称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就可能愈大(4分)。
(2)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初长度。在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拉长,除了增加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幅度外,还能増加肌肉的收縮力量。在一定范围内,肌的初长度増加肌力増大.(4分)。
肌肉初长度增加力量的机理:①加大了肌肉的作用幅度②引起了牵张反射③储存弹性势能④
为肌肉创造良好的收缩条件。
(3)肌肉的牵拉角度:从肌肉的动点到关节中心(转动支点)连一直线,该直线与肌拉力线之间的夹角,叫肌拉力角。肌拉力角大,则力臂就大。力臂增大,肌肉的做功效率就髙。作为进化的结果,一些大块肌肉通过突起的骨结构,如籽骨、结节、粗隆、幡等,来増大肌拉力角,这样就増大了肌肉做功的效率,即増大了转动力矩(4分)。
(4)肌肉的起止位置:肌肉起止点的位置决定了肌肉在身体上的位置,也决定了肌肉在骨杠杆上的作用点。研究证明,止点离关节中心远的肌肉,容易启动骨杠杆,但在使骨杠杆转动的速度和幅度方面则较差。止点离关节中心近的肌肉,则使骨杠杆的运动速度快、幅度大(4分)。
(5)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肌肉中的比例:肌纤维通常分为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及中间肌纤维三种类型。不同速度、不同负荷进行运动的条件下,参加肌肉收缩的肌纤维类型也不同。一般规律是:在一定负荷强度下以较慢的速度完成动作,红肌纤维起主导作用;如快速完成动作则是白肌纤维起主导作用(4分)。
(6)年龄与性别
5.脊柱的结构(关节、韧带、周围肌肉)、整体观、运动与功能?
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形成。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连结。(5分)
1.椎体间连结:相邻椎体之间通过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结。
(1)椎间盘:正常人的椎间盘有23个。纤维环:纤维环:由无数层纤维软骨呈同心排列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包围在髓核周围,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有保护并防止髓核向周围膨出。髓核: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部,是一种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冻状物质柔软而富有弹性,有缓冲作用。椎间盘似“弹性垫”,坚韧、抗压、富有弹性,具有承重、传通力、缓冲振荡作用,并与椎骨共同形成生理弯曲,还具有増加脊柱运动幅度等功能。(5分)
椎间盘在脊柱上分颈、胸、腰3段,各段厚薄不一,前后缘厚薄也不等。椎间盘叠加在一起的总厚度相当于脊柱全长的1/4。中胸段最薄,颈段其次,腰段最厚。决定脊柱运动幅度的因素:椎间盘的厚薄、关节运动自身重量、脊柱的运动方式、肌肉发达程度、关节面的方向。
(2)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寛厚而坚韧,纵贯脊柱全长,上起自枕骨大孔前缘,下止第一或第二骶椎体前壁,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3)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前壁,椎体后面,细而坚韧,上起自枢椎并与覆盖枢椎体的被膜相续.下止骶中管前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两个韧带每个两分)
2.椎弓间连结:包括椎弓板之间和各突起间的连结。(三个连结每个一分)
(1)黄韧带:位于椎管内,为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弾力纤维构成,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并维持脊柱于直立位的作用。
(2)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位于相邻各棘突之间。棘上韧带是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的纵行韧带有限制脊柱前屈的作用。从枕骨的枕外隆凸等处至第7颈椎棘突尖的棘上韧带,这段棘上韧带又称为項韧带,具有限制颈椎段过度前屈的作用。
(3)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面有透明软骨覆面,属于平面关节,只能做轻微滑动。
3.特殊关节(一个2分×2)
(1)寰枕关节:枕骨上两个枕髁和寰椎上两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属于椭圆形关节。左右寰枕关节在结构上独立,功能上联合关节。
(2)寰枢关节:寰枢关节由3个独立的关节构成,即两个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側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側均有韧带加强。寰枢正中关节由寰椎前弓上的齿凹与枢椎前方的齿凸构成,属车轴关节。
(3)腰骶连结和骶尾连结
4.脊柱的整体观(一个3分×3)
(1)前面观:正常人自第2颈椎到第2髄椎,椎体的大小、寛度自上而下随负载的增加逐渐加大,到骶骨耳状面以下又突然变小、变窄,因为重力经骶骨传至两侧髋骨,椎体已无承重意义。
(2)后面观:从后面观察脊柱,可见所有椎骨棘突连贯形成纵脊。位于背部正中线上。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多斜向后下方,呈覆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3)侧面观:可见成人脊柱有4个生理性弯曲:即向前颈曲、向后胸曲,向前腰曲和向后骶曲。
脊柱的4个生理性弯曲的功能意义:
(1)颈曲支持头的抬起
(2)腰曲使身体重心垂线后移,以维持身体的前后平衡,保持稳固的直立姿势
(3)胸曲和骶曲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
5.脊柱运动与功能
运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回旋、环转运动。脊柱各部的运动形式和范圈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关节突关节的方位和形状、椎向盘的厚度、的位置及强弱等。同时也与年齡、性别和锻炼程度有关。(3分)
颈椎屈伸和旋转运动幅度大;胸椎活动范围小;腰椎屈伸活动灵活。
功能:脊柱具有支持体重、杠杆作用、保护大脑、脊髓和内脏器官、传递压力、缓冲震动、维持重心平衡以及为肌肉提供附着和运动等功能。(4分)
6.主要运动肌肉(3分)
屈曲脊柱的肌肉: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髂腰肌
伸展脊柱的肌肉:竖脊肌、斜方肌、夹肌。
左右侧屈脊柱的肌肉:腹内斜肌、腰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左右回旋脊柱的肌肉:同侧腹内斜肌、对侧腹外斜肌、胸锁乳突肌康复功能评定
1.双支撑相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B)
A.10%B.20%C.30%D.40%
2.峰力矩: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称为峰力矩(peaktorque,PT),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3.简述颈椎病的试验检查(物理查体)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4分)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4分)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4分)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4分)
(5)椎动脉扭曲试验主要用于判定椎动脉状态。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头部略向后仰,作向左、向右旋颈动作,如出现眩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时,即为阳性。
4.简述FIM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
1)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简称FIM):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能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ADL能力的评定方法。(2分)
2)FIM评定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共18项功能,即自理活动(进食、梳洗、洗澡、穿脱上身衣物、穿脱下身衣物和如厕)6项、括约肌控制(膀胱控制和直肠控制)2项、转移(床/椅/轮椅、用厕和入浴)3项、行走(步行/轮椅、上下楼梯)2项、交流(理解和表达)2项和社会认知(社会关系、问题解决和记忆)3项。(8分)
3)FIM的得分标准:
7分:完全独立;6分:有条件的独立(帮助独立);5分:监护、准备或示范;4分:最小帮助;3分:中等帮助;2分:大量帮助;1分:完全依赖。(3分)
每项分七级,最高得7分,最低得1分,总积分最高分,最低18分,得分越高,独立水平越好,反之越差。(2分)
分:完全独立;
~分:基本独立;
90~分: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
72~89分:轻度依赖;
54~71分:中度依赖;
36~53分:重度依赖;
19~35分:极重度依赖;
18分:完全依赖。(5分)
5.病例分析:患者****,男,49岁,以“腰部疼痛牵扯至下肢痛2个月,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开始出现腰部疼痛并牵扯至下肢;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当时未引起重视,未做任何处理;近一周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随即到社区卫生院检查,医生按“坐骨神经痛”病进行输液治疗处理(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效果欠佳,病情未见减轻与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医院治疗。医生查体: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CT检查如右图。
问题:
请给该病人下诊断,并说明依据(10分)
简述该疾病常见病理分型(10分)
请简述该疾病的康复评定方法。(20分)
1)我认为该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HLD),它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相邻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一种综合征。(4分)
依据:(6分)
从症状思考:腰痛、下肢放射痛
从特殊检查: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
从影像学思考:CT清晰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常见分型:(10分,缺一个扣3分)
1.膨隆型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4.Schmorl结节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3)请论述该疾病的康复评定方法(20分)
1)疼痛
2)脊柱功能的评定
肌力和耐力
腰椎活动度
生理曲度的评定
脊柱稳定性
3)感觉功能评定
4)膀胱直肠功能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定
6)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评估量表
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常用量表
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
2、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
3、JOA腰背痛评分
4、Tauffer和Coventry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
(简单展开叙述即可)
运动疗法
1.有关被动转移的原则,正确的是(D)。
A.因为被动转移,患者不必刻意去放松自己
B.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帮助者看,而不是向地板看
C.为了舒适,搬运过程中患者的姿势可随意调整
D.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机械搬运,转移时均不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不能影响或加重病情
E.机械搬运时,转移后需检查器械是否完好
2.核心稳定性:在运动中控制核心区的稳定状态,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
3.典型的局部稳定肌有哪些?局部稳定肌肌力训练动作的主要特点?并描述一个动作实例训练局部稳定肌肌力。
答:
膈肌、盆底肌、腹横肌、多裂肌,腰大肌、髂肋肌等。(1个2分,共8分,答满4个即可,超过4个就不多给分了)
动作特点:低负荷、慢速,讲求动作过程控制感。(8分)
动作实例:描述出动作,并讲到动作在过程中如何做到训练特点。(4分)
4.简述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答:
①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3分)
②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3分)
③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3分)
④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3分)
⑤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2分)
⑥转移时应注意安全。(2分)
⑦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2分)
⑧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2分)
5.论述题
呼吸肌训练的方法有那些?
答:
吸气阻力训练:
患者经手握式阻力训练器吸气,可以改善吸气肌的肌力及耐力,减少吸气肌的疲劳。吸气阻力训练器有各种不同直径的管子提供吸气时气流的阻力,气道管径愈窄则阻力愈大。开始训练3分/次~5分/次,3次/天~5次/天,以后训练时间可增加至20分/次~30分/次,以增加吸气肌耐力。(20分)
呼气训练:
腹肌训练:负荷1-2kg沙袋,做两头起(每次五分钟),注意呼吸稳定,不要乱节奏;(6分)
吹蜡烛法: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口前10cm处,吸气后用力吹蜡烛,使蜡烛火焰飘动;(6分)
吹瓶法:用两个有刻度的玻璃瓶,瓶的容积为ml,各装入ml水。将两个瓶用胶管或玻璃管连接,在其中的一个瓶插入吹气用的玻璃管或胶管,另一个瓶再插入一个排气管。训练时用吹气管吹气,使另一个瓶的液面提高30mm左右。休息片刻可反复进行。(8分)
运动生理
1、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为(B)。
A.色素上皮细胞
B.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神经节细胞
2、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D)。
A.感受器是机梭
B.基本中枢位于脊髓
C.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脊髓横断后,牵张反射减弱
3,乳酸阈水平可用来评定机体(B)能力。
A.无氧B.有氧C.血乳酸D.ATP-CP系统
4.简答:运动时的功能活动反应
(一)血液重新分配(2分)
(二)瓦尔沙瓦现象:体操联系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下降,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回心血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在恢复常量。(5分)
(三)林加尔德现象:在静力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功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3分)
5.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负重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肌纤维体积增大。细胞内收缩蛋白是合成代谢增加,可使肌肉收缩力量变大。(5分)
2、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快肌纤维含量高的肌肉爆发力好(5分)
3、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的结缔组织指肌肉的弹性成分包括肌膜、肌腱等,力量训练可使这些结缔组织粗厚而坚韧,弹性和抗拉力增强。在肌肉收缩之前如果肌肉受到外力的牵拉。那么这些结缔组织可以存储一些弹性势能,使随后的肌肉向心收缩力量更大。(15分)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1、中枢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多;(5分)
2、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及对抗肌之间的协调关系(5分)
力量训练的原则(5分)
1、超负荷原则
2、专门性原则
3、有序性原则
肌肉骨骼康复
1.根据断肢损伤的程度,断肢一般可分为:B
A.切割性和撕裂性两大类
B.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大类
C.撕裂性和碾压性两大类
D.切割性和碾压性两大类
E.部分断离和撕裂性断离两大类
2.手的功能位
3.什么是上交叉综合征?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上交叉综合征也被称为近端或肩带交叉综合征,包括头部前伸、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增加、肩部上提并前伸、肩胛骨旋转外展和翼状肩胛。(4分)
在上交叉综合征中,位于背侧紧张的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与位于腹侧紧张的胸大肌和胸小肌前后交叉。薄弱的颈部前侧深层屈肌和薄弱的中下斜方肌前后交叉。(6分)
治疗:1、控制疼痛;2、放松紧张肌肉,加强薄弱肌群肌力;3、胸椎灵活性练习;4、腹式呼吸练习;5、健康教育。(每一点后应各答出相关处理的具体内容,10分)
4.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方法?(每点2分)
①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保持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克服恐惧心理及病态行为,能够减少慢性下背痛的发病率。
②卧床休息:急性疼痛剧烈时指导患者短时间卧床休息,一般以2~3天为宜,不主张长期卧床。
③腰围制动:佩戴腰围可以限制腰椎的运动,以保证损伤组织可以局部充分休息,减轻腰椎周围韧带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椎间隙内的压力。佩戴时间不超过1个月,根据具体情况做一定强度的腰腹部肌力训练。
④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肌肉松弛剂、麻醉性镇痛药;扩张血管药;营养神经药;中成药;外用药。
⑤注射疗法:局部痛点封闭;经皮阻滞疗法。
⑥腰椎牵引治疗
⑦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无菌性炎症,减轻水肿和充血,环节疼痛,接触粘连,促进组织再生,兴奋神经肌肉等作用。
⑧手法治疗:缓解疼痛,改善脊柱的活动度。
⑨运动疗法:减轻疼痛后除进行有氧运动外,还应着重于腰腹肌的训练和腰及下肢的柔韧性训练。
⑩手术治疗
5.神经根型颈椎病如果进行评估及康复治疗思路?
1)评估(16分,每点4分)
客观检查:病史问诊,结合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等)
主观检查:视诊(皮肤)、触诊颈部、抗阻力试验、活动度检查(主动被动)、进行疼痛评分
特殊表现:C6神经根受累时,拇指痛觉减退,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C7或C8神经根受累则中、小指痛觉减退,肱三头肌肌力减弱,握力差,手内在肌萎缩,肱三头肌反射消失;C5神经根受累,前臂外侧痛觉减退,三角肌肌力减弱。
特殊检查: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康复思路:(24分,运动疗法4分其余每点2分)
①在急性较重时,需要适当卧床休息(但不宜时间过长,以免产生其他功能障碍)
②可适当佩戴颈围、颈托等支具减轻疼痛、保护颈椎
③药物及注射治疗:消炎镇痛
④理疗:消除炎症、减轻疼痛
⑤颈椎牵引:注意合适重量,不断咨询患者感受
⑥运动疗法:手法治疗(关松、Mckenzie技术);颈部上肢肌力训练等
⑦神经松动:臂丛神经松动,改善不良感觉
⑧肌肉牵伸:放松颈部紧张肌群
⑨悬吊训练:增强颈部核心肌力,增强颈椎稳定性
⑩传统康复:推拿针灸(传统按摩、旋转复位)
?健康宣传教育:保持颈部良好姿势,保持良好坐姿,注意放松颈部肌群
神经康复
选择题:
针对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以下选择不正确的是(A)
A.首选手术治疗
B.急性期可选用激素治疗
C.运动疗法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等
D.以点揉为主的推拿手法
E.超短波无热量治疗
对于脑炎、脑膜炎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下述错误的是(B)
A.急性期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维持残存的功能
B.急性期要绝对避免坐位,防止患者病情加重
C.恢复期需要加强功能训练
D.恢复期对于患者的ADL进行训练,保证生活质量
E.后遗症期尽可能改善功能水平,必要时可以采用辅助器具
以下康复治疗计划最适合急性期(布氏分期1-2期)患者(A)
A.进行良肢位摆放,预防痉挛、肩手综合症等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
B.采用PNF手法,对上下肢的功能进行训练
C.进行主动肌力训练,提高患者肌力,为患者接下来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D.进行重心转移训练,为患者步行训练打下基础
E.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激活患者的下肢肌群
4.单侧忽略:指患者对大脑损伤对侧一半视野内的物体的位置关系不能辨认,病变位置常在右侧顶叶、丘脑。
5.简答题:偏瘫患者常见的肩痛原因,并简述处理方法
肩痛的处理:根据患者肩痛原因,采取的处理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共通部分:1、运动疗法2、理疗3、辅助具
常见肩痛原因包括: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继发的关节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等
1、运动疗法:一般来说,
1)肩手综合征: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主被动的上肢活动;治疗重点为缓解肿胀,减轻疼痛
2)肩关节半脱位需要加强肩周的肌力,同时避免牵拉,若是痉挛造成的疼痛,需利用良肢位摆放或者是辅助具,必要时注射肉毒毒素等降低肌张力;重点在于复位以及肩周肌肉力量的激活,肩关节稳定性的维持
3)对于肩峰撞击综合征,需要采取关节松动术等手段诊断问题所在,一般而言,常常是由于肩复合体相关关节相互作用减弱,导致肩峰与大结节撞击,磨损肩峰下间隙得软组织所致,需要针对性处理肩关节,一般来说,需处理盂肱关节,根据疼痛性质,做外展滑动或前后向滑动,若问题不在盂肱关节,则需处理肩胛胸壁关节,做肩胛骨分离、肩胛骨上旋等,接下来加以肩周肌群加强训练;治疗重点在于接触疼痛,同时恢复正常的运动控制
三者均可用良肢位摆放;
2、理疗:中频刺激肌肉,痉挛肌治疗仪改善痉挛,偏振光、经皮电刺激等缓解疼痛,肩关节半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可采用贴扎技术,稳定肩关节、改善肿胀、减轻疼痛,肩峰撞击综合征也可利用贴扎技术,重建肩关节正常的运动规律,刺激肌肉收缩;
3、辅助具:肩托、肩吊带等。
论述题:
论述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并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
区别:从损伤部位、好发年龄、常见病因、起病速度以及临床表现出发,最重要的是损伤部位和临床变现。详见下图。
治疗方案:
(言之有理即可)
1.药物治疗:激素治疗、神经营养药物等
2.物理因子治疗: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给予超短波无热量治疗,急性期以后可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或局部热敷,恢复期可给予局部低中频脉冲电刺激或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3.运动疗法:
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部位,一般包括:1、表情肌训练2、抬眉训练;3、闭眼训练;4、耸鼻训练;5、示齿训练;6、努嘴训练;7、鼓腮训练
对于中枢性面谈的患者:需要重点处理的是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等表情肌、耸鼻、示齿、努嘴、舌的运动等;对于周围性面瘫上述均需要重点治疗
4.中医传统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推拿等手段
5.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点:答题框架以及内容基本如上述,可根据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别答题,如果合并答题。需要体现在治疗手法上的不同。
言语治疗
一、选择:
1.患者,男,72岁,脑梗死后3天,神志清醒,言语可,家属反映患者饮水呛咳,进食少,右侧肢体偏瘫。为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应首先采用的检查是(D)
A.肌电图检查
B.咽下内压检查
C.X线造影录像
D.洼田饮水试验
E.声门电图检查
2.以下哪个不是构音障碍的评定方法(E)
A.Frenchay评定法
B.构音检查
C.构音器官检查
D.发声空气力学检测
E.S-S法
3.汉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的适用年龄是(C)
A.4岁以上
B.2.5~6.5岁
C.1.5~6.5岁
D.6岁以下
E.7岁以下
二、简答:
1.请简述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分类。
痉挛型构音障碍(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迟缓型构音障碍、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失调型构音障碍、混合型构音障碍、单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构音障碍。
三、论述:
王某,男,50岁,脑梗死(恢复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有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4年高血压病史,。现吞咽困难,吃饭、饮水困难,入院前长期使用留置胃管鼻饲喂食、入院后间歇插管进食和饮水,左侧口角麻木,略咳嗽,痰略黄,量不多,时多时少,无发热,体重减18kg,胃纳尚可。为“不使用间歇置管,完全经口进食”到我科进行治疗。患者情绪平稳,态度积极,可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
影像学资料:头部MRA提示:①脑干左侧延髓梗死灶(急性),弥散功能受限;②脑桥及双侧基底节多发小软化灶,双额顶叶多发缺血灶;③脑萎缩;④脑动脉硬化。
评估:
患者端坐位,意识清醒、精神状态正常,颈部活动正常。胸腹式呼吸,11次/分钟;最长呼气时间:8秒。咽反射、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均正常。
口颜面功能正常,口腔内部完整、清洁;下颌张口运动幅度4cm;唇、舌功能无明显异常;软腭抬升功能较差。
喉功能:最长发音时间10秒;音质正常;自主咳嗽功能:马上、强烈;
吞咽功能检查:吞咽动作≥2cm;反复唾液吞咽试验4次;饮水试验V级;颈部听诊异常。
直接摄食评估:吞咽姿势为端坐位,头部正中位,无仰头。吞咽动作正常,饮水1~2ml/口,有呛咳,吞咽启动延迟,吞咽后声音有改变。进食糊状食物11ml,3~5ml/口,多次吞咽,未见呛咳,食物无漏出唇外,无口腔残留量,无食物反流,无咽部残留感,咳出痰中带有少量所进食的食物。
吞咽造影:口腔控制及运送:口腔运送尚可;吞咽启动明显延迟;无反流;进食稀流质、浓流质食物均可见较多误吸;进食浓流质、糊状食物均可见较多会厌谷及梨状隐窝残留;进食稀流质、浓流质、糊状食物可见较多渗漏;经多次反复吞咽不能清除残留,咳嗽反射延迟,咳嗽力量欠佳;进食过程中环咽肌未见开放。
问题:
1、此患者存在哪些吞咽问题;
2、请为该患者设定康复目标;
3、请为此患者设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答:
1、存在问题:
1.存在误吸,咳嗽反射延迟,咳嗽力量欠佳;
2.舌运动受限,舌上抬力量欠佳;
3.口腔运送能力欠佳;
4.吞咽启动明显延迟;
5.会厌谷、梨状隐窝有明显残留;
6.环咽肌不开放。
2、康复目标:
1.短期目标:3~4周内可经口进食糊状食物由ml/顿,1~2顿/天;
2.长期目标:2个月内拔除鼻饲管,能经口进食浓流质、糊状食物、面条、烂饭等ml/顿,5~6顿/天;
3、训练计划:
改善环咽肌开放的功能,及吞咽协调性
1.球囊扩张术:球囊注水量4ml,正位操作,6~10次/组,1组/天。
2.加强舌运动控制,强化舌肌力量及协调,从而改善吞咽的生理功能。(吞咽启动延迟)
3.吸舌器训练:先被动做1次舌头各个方向的活动(准备活动),然后用吸舌器吸住舌头,让患者做舌头各个方向的主动活动,最后将舌头往外拉伸,维持3~5秒,用力缩回,并完成一次吞咽动作,吞咽时保持头部微低,吞咽完成后立即咳嗽,10个/次,3次/组,2组/天。
4.增强吞咽反射:
气脉冲:将连接气囊的导气管置于患者舌根部、前咽弓、咽后壁进行气体刺激,引出吞咽动作,5分/次,2次/天,5天/周。
改良振动棒训练:让患者张开嘴巴发持续的“啊”音,用改良振动棒刺激患者的舌头,软腭以及咽后壁,共5分钟。
提高呼吸控制能力来控制吞咽时的呼吸;为排除气道侵入物而咳嗽:强化腹肌,学会随意地咳嗽;强化声门闭锁。
呼吸训练器:每组10次,每天3组。
含住发生笛发“鸣”音,坚持5~10秒,8个/组,3次/组,2组/天。
增强吞咽功能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运用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电极片一前一后放置,20分/次,1次/天,5天/周。
增强咽期吞咽快速启动的能力
腭咽闭合训练:
用冰棉签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应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地接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冰棉签前端,左右交替,每次10~20分钟,然后做一次空春咽。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终止。
使咽后壁向前运动与舌根部相贴近,增加咽部的压力,使食团推进加快。
Masako吞咽训练法(舌制动吞咽法)
患者将舌尖稍后的小部分舌体固定于牙齿之间,或者治疗师将经过温开水湿润过的棉纱包住舌体,然后用手拉出一小部分舌体,最后让患者做吞咽运动,使患者咽后壁向前收缩。10次/组,1组/天。
宣教:对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健康教育与指导。
作业治疗学
选择
1.下列哪一项不是轮椅座垫应具备的条件(D)
A、均压性
B、透气性
C、散热性
D、柔软性
E、吸湿性
2.以下不需要使用扣钮扣辅助器具(系扣钩)的是(C)
A.C7水平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B.偏瘫患者
C.T2水平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D.手部烧伤者
E.手功能欠佳的脑瘫患者
3.T10水平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能需要的辅助器具是(B)
A.加粗手柄勺子
B.鞋拔
C.改装牙刷
D.翻书器
E.改装柄的钥匙
4.节省体能技术:通过利用人体功效学原理,结合身体功能状态,通过合适的姿势、正确的活动方法、使用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以减少体能消耗和预防并发症的技术和方法。
5.简述助行器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单臂操作助行器和双臂操作助行器(2分)。单臂操作助行器包括手杖(2分)、肘(拐)杖(2分)、前臂支撑拐(2分)、腋(拐)杖(2分)、多脚拐杖(2分);双臂操作助行器包括助行架(2分)、轮式助行架(2)、助行椅(2分)以及助行台(2分)。
6.论述:颈髓SCI作业治疗注意事项
(1)疼痛、出汗、烦躁、面色苍白、失神等症状,是过度劳累的表现。所以要注意患者的疲劳程度,不要使其陷入过度疲劳状态。(8分)
(2)要避免瘫痪部位受压及摩擦,预防压疮产生。(8分)
(3)不适的体位难于做动作,且易疲劳,故在作业活动时应保持正常、舒适体位。(8分)
(4)有导尿管的患者应避免作业活动时影响或阻塞尿管。(8分)
(5)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为防止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要避免和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同时避开刺激性气体和尘埃。(8分)
END排版
暖暖鸭
审核
小新学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