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可污染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5岁以下的小儿易患此病。
二、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主要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伴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三、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四、对症护理指导
1、口腔护理指导:幼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幼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皮疹护理指导:幼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幼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幼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幼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3、发热指导:体温升高时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枕、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必要时结合药物降温,应及时予复测体温。有畏寒者要注意保暖,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出现谵妄时应及时加床栏防坠床,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五、如何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白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