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名词解释
1、心脏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2、中枢延搁
兴奋在神经中枢内传导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3、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胃贲门舒张,使食团进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即容受性舒张
4、运动单位
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水利尿
水利尿是指一次大量饮水ml以上,会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6、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7、每博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8、递质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合成两种以上的经典递质或两种以上的神经肽,一个神经元也可合成经典递质和神经肽把这种现象叫递质共存。
9、允许作用
允许作用一般指的是激素的允许作用。
10、慢波
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因为其频率较慢,因而称之为慢波。
Part
2
简答题
1、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2、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①降低肺表面张力,使肺泡易于扩张,增加肺顺应性.
②稳定肺泡容积,使肺泡不萎缩.
③加速肺液清除.
④维持肺泡—毛细血管间正常流体压力,防止肺水肿.
⑤减低肺毛细血管前血管张力,肺通气量增加,肺泡内氧分压增高,肺小动脉扩张.
⑥保护肺泡上皮细胞.
⑦PS中的蛋白sp-A和sp-D增加呼吸道的抗病能力.
⑧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的表面张力,防止毛细支气管痉挛与阻塞.
3、什么是激素?列举激素的传播方式
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
①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距离的靶器官;
②旁分泌,激素释放后进入细胞外液,通过扩散到达邻近的靶细胞;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沿轴浆流动运送到所连接的组织,或从神经末梢释放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送至靶细胞;
④自分泌,激素被分泌入细胞外液后,又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搏出量 当搏出量增加而心率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这是由于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使动脉血迅速流向外周,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比搏出量增加前增多不明显,故舒张压升高较少。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 当搏出量和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适度加快,心输出量相应增加,血压升高,主要是舒张压升高。这是由于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而心舒期缩短更显著,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期末存留于大动脉的血量相对增多,使舒张压升高。相反,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
③.外周阻力 若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增大,大动脉内的血液不易流向外周,心舒末期存留在考试,大网站收集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减小。相反,外周阻力减小,舒张压下降。因此,在心率不变时,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的充盈,血压正常。若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大失血),血管容积不变,动脉血压将急剧下降而危及生命。此时,应进行输液或输血以补充循环血量,提高动脉血压。若血管容积增大而血量相对不变(如中毒性休克或药物过敏),全身小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度降低,也可使血压下降。此时,应使用血管收缩药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积,使血压回升。
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因而可缓冲动脉血压,维持一定的脉压。但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也逐渐减弱,故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可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如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升高。
5、动作电位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递特点
①、“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
②、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6、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①、呼吸膜面积
②、通气/血流比例
③、呼吸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④、呼吸膜厚度
7、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
②、肾小球血浆流量
③、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Part
3
论述题
1、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作用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该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的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发生重调定,反射可在高于正常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2、静脉快速滴注生理盐水ml,对人的尿量是否有影响?如果有,试论述其作用机制。
尿量量明显增多。
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大,滤过率增加,使尿量增多;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增多。
3、试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4、EPSP的产生
突出前神经元:动作电位传至突出前末梢,Ca2+内流入突出前末梢,突触小泡与突出前膜接触、融合、破裂。
突触间隙: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化学性离子通道开放。
突触后神经元:Na+、K+通透性提高,Na+内流大于K+外流,膜电位去极化、产生EPSP
5、大量出汗后尿量变化及原因
大量出汗造成高渗性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引起尿量减少;其次,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6、拳击手被打中颈动脉窦后迅速晕厥,血压下降的原因
按压颈动脉窦后,会使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兴奋,而使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的冲动增多,使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而舒血管中枢紧张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责任编辑:呵呵酱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