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家庭出身的杨谦提到自己为何选择从医的道路时,他开玩笑说是“鬼使神差”。当过兵没有成为良将,在读大学的时候被分到了医学系,于是他就将“良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在神经病学的临床工作中,他从死神手里救回了无数患者,看好了无数别人看不好的病症。
喜欢挑战绝不放弃
7年前,一名82岁的老人脑干梗塞,医院拒收,几经周折,送到了杨谦这里。那时候的杨谦42岁,在医学界略显“年轻”,患者家属对他似乎不太信任。为了这名患者,杨谦尽全力救治,冬天很冷没有地方休息,他就窝在车里取暖。就这样抢救了11天之后老人脱离了危险并逐渐好转。“现在老人已经89岁高龄了,还能天天在家里打麻将,健健康康的。”杨谦笑着说,其实这样为工作拼命,心里有时候也很累,但是看到患者康复,他就欣慰了。
不收名车,却收了两颗苹果
在杨谦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两颗苹果,这两颗苹果是一名住院患者的女儿早晨送过来的。
“她妈妈今年五十多岁了,前不久脑炎、脑梗住院,家里没钱,他早上查病房的时候,这名患者的女儿塞给他两个苹果,说是自己家里种的,一定让他吃掉,他拗不过,就带回了办公室。
杨谦没有拒绝这两颗苹果,却拒绝过红包,拒绝过名车。他曾经治好了一个18岁患有非特异性脊髓炎的小患者,患者的父亲要送给杨谦一辆名车,把钥匙送到了他面前,他拒绝了。为的是让病人安心,让自己心安。
以人为本关心患者
杨谦在神经心理疾病诊治方面有着独特造诣。不久前,曾有一名来自榆林的患者找到他看病,这名患者终日郁郁寡欢,感觉自己全身无力,医院,做了一大堆检查,但是都没有结果。当时感觉到这名病人目前的情况可能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问题,杨谦就开始跟患者聊天。十几年前患者的父亲因脑血管病全身瘫痪,在照顾父亲的那段时间里有一次不小心将父亲的大便沾到了自己手上,患者一时生气就朝父亲吼‘你怎么不去死’,没想到两个月后父亲真的去世了。”杨谦说,听到患者讲到这里,他也对这名患者说了句“你去死吧”,患者当时就愣了,继而泪流满面。正是因为这句话,这名患者在父亲去世后内心无比煎熬和抑郁。打开心结以后,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名患者已经痊愈。
杨谦教授
在神经心理疾病治疗方面,杨谦坚持一切以患者为本。患者是一个社会人,而不是单个器官的组合,身为医者一定要走进患者内心,为患者着想,而杨谦在神经心理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恰恰是因为每位患者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神经科面临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患病之后就容易心里郁结,这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治疗,患者的康复率和康复速度都会大大降低,因此每次治疗,都要从患者的内心深处去竟慰他们,倾尽全力为他们治疗。
以院为家无私奉献
“7点半到科室,打开电脑看邮件、科室工作动态。8点到8点半交班、8点半到8点35分给病人看诊,8点35分到8点40分诊疗39床帕金森患者……”这是杨谦一天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从踏进科室的那一刻起到18点25医院,杨谦基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很多时候晚医院电话,继续安排处理住院患者的问题。而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也有许多,有些患者赶不上他一周三次的坐诊时间,所以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诊室”。为了方便患者就诊,他的办公室门从来不锁,里面用来休息的单人床也成了摆设,一年加起来也用不到10次。
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杨谦时常以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激励科室成员,要善于挤时间,善于钻研业务。在杨谦的带领下,科室成员共同努力,神经内二科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神经病学专科,承担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医学院及陕西省中医学院的《神经病学》《临床心理学》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陕西省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及培训基层医生等任务,是卫计委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脑卒中筛查基地,年度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雷锋式班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等多次表彰。
每一位医生都在和病魔作战,不见硝烟却人命关天,这一场场厮杀要求医者必须威风凛然而决不能消极以对,必须竭尽全力而决不能临阵脱逃。良将的背后是家国百姓的生死存亡,良医的身上也寄托了无数病患有关“生”和“活”的希望,两者都关乎大多数人的明天与未来。
医生简介杨谦,医院神经脑科病院副院长、神经内二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脑血管病、眩晕、头痛、癲痫以及神经变性病、神经遗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在神经心理疾病诊治方面具有独特造诣。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