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小常识

时间:2017-9-4 17:48:04 来源:脑干脑炎

儿童得了手足口,切勿惊慌,看这里!

每当进入初夏时节,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便会明显增加,不仅孩子承受病痛的折磨,家长也同样承受疾病带来的煎熬,那么,到底什么是手足口病?为何儿童频繁中招?到底如何预防呢?小编特地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与防控措施带给大家,以便在面临手足口病时能及时采取对症措施,保护儿童的健康!

一、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该病好发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份为多发,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但人群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该病的传染源,患者发病前数天,其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肠道病毒,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儿童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引起感染。

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特点?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肠道病毒71型(EV71)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零下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四、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如何?

普通患儿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五、得了手足口病,我们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宝宝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切莫慌张,要认真做好一下几点哦:

1.应密切观察,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居家治疗或住院治疗。

2.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不要接触其他儿童,以免相互传染。

3.房间要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房间,避免继发感染。

4.做好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5.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患儿衣物等进行晾晒或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六、守好卫生关,远离手足口!

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可预防接种,因此,早期发现、隔离患儿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家长应督促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洗手的习惯,不要让孩子直接饮用未经净化的自来水,少吃生冷食物;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手足口病儿童,特别要避免使用患病儿童的餐具或便盆。此外,还应保证室内通风,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温馨提示:在家用大瓶“薇妙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彻底,经济实惠;外出带小瓶,携带方便,让病菌无可乘之机。让您的孩子远离病菌,远离手足口。

注: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予以告知。

客服(







































鍖椾含涓鍖婚櫌鍦ㄥ摢閲?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nyzl/679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