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随着气温的回升,各种细菌和病毒也苏醒过来了,传染性疾病到了高发期。
宝宝的免疫能力低,抵抗力差,容易被病毒侵体。因此,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预防传染病。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
红眼病春季发病率很高,感染后几小时内就可能发病。感染之后眼睛会发痒,有异物感,怕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红肿。
注意事项:
1、引导宝宝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要改掉乱揉眼睛的习惯。
2、避免接触结膜炎患者。
3、宝宝得了红眼病之后,不要用热水洗眼睛,以免损伤宝宝的眼角膜。
4、不要擅自给宝宝滴眼药水,因为中间可能含有宝宝不适合使用的抗生素等成分。
流行性感冒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注意事项:
1、作为家长,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不要在病人集中的门急诊长时间停留,居室每日开窗数气换气,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2、生病后应适当休息直至体力恢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或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剂。有细菌并发症时应及早给抗菌药物。
手足口病
病原体为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
以婴幼儿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常并发脑炎,累及脑干者病情变化快,有生命危险。
注意事项:
1、目前尚没有疫苗应用于临床,预防主要遵循“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常通风,晒太阳”15字诀。
2、患病后尽早隔离,避免传染他人。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肢端冰凉等须及时就诊。
腮腺炎
腮腺炎大多发生在5-10岁宝宝,感染之后会出现发热、腮腺肿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一般潜伏期为2-3周,消肿一周后,就不会传染了,而且获得终身免疫。
没有并发症的宝宝,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
如果发现宝宝高热不退、呕吐频繁,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1、发现宝宝得了腮腺炎之后需要立即隔离,注意休息。饮食方面要清淡易消化,多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2、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
3、可以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春季养生小贴士:
首先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即使穿的少,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下厚上薄”。
孩子穿衣护住“前心后背”,因此最好给孩子做个“贴心”的小棉坎肩儿,护心护背,既不会捂过了,孩子穿着也灵活。
孩子穿衣记个公式:较厚的羽绒服为9℃,薄羽绒服为6℃,稍厚些的弹力絮棉衣为5℃,厚羊毛衫为4℃,棉背心4℃,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给小朋友穿衣服,尽量层数多些,好加减。控制在26℃为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