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我大深圳的雨那真是说来就来,前一秒阳光明媚,后一秒大雨倾盆,然而这种随机暴雨的天气显然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刚过了回南天,就要面对这种鬼天气,真是心塞~~
然而最心塞的还属这些爱娃心切的妈妈们了,天气变化太快,导致宝宝频繁生病——感冒,发烧,咳嗽……简直是心力交瘁了好吗?然而,刚刚度过了流感高发期,却有一个更大的怪兽正在跑来!它就是——手足口!!
俗话说,多事之秋,显然春季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各种疾病接踵而至,据中山市卫计局的消息,截止4月20日,中山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超过例,发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4.9%。
面对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家长又有一场硬仗要打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什么是手足口病?
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症状:
初期高热,体温会在38℃~40℃之间;
很快出现咽部红点样疱疹,并继发出现手、脚掌面红疹,还可发现肛门周围红点;
3-5天体温会降至正常,但咽部疱疹会破溃,引起吞咽疼痛,进食水障碍;
可能伴有厌食,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易感人群:5岁及以下的儿童。
感染途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接触性感染。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服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一般情况,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很多的家长只有当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出现疱疹了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患上了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是有早期信号的,如幼儿哭闹次数增多、口水增多、饮食不正常、食欲下降、拒食、易惊等;大一点的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手抖、脚抖、走不稳等情况。高烧39℃以上,且持续三天不退。建议家长们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早起发现、早起诊断。
然而就如感冒也有轻重之分一样,手足口病所表现的病例也有差异。
1.普通病例
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
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早期“信号”要留意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流行病学专业领域首席专家何剑峰说:“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较多、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常出现暴发或流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分泌物传播、飞沫传播、手接触传播和粪便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有五大特征
包括: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能出现皮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有的还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病情严重还会伴有肌肉痉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家长若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要及时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急诊科吴洪波副主任医师也提醒家长们:要密切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