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FP1、FP2可见瞬目伪差,导致平均参考电极活化,出现各导联同步伪差出现。故而通常FP1、FP2不应参与平均参考设置
门状棘波:单相的弓形波或单个的棘波样波形,类似μ节律,出现在一侧或双侧的颞区,左侧多见,常见于思睡期到浅睡期,深睡期消失,不跟随慢波成分,无背景活动改变,临床意义很小,主要见于30岁以上中、老年人。
弓形尖波:睡眠期双侧额极、额、中央区可见5.5-6Hz高波幅弓形波散发或短程节律发放;
其后不跟随慢波,负相成分尖而正相成分钝;
可见于正常儿童及癫痫儿童,临床意义不明确。
觉醒反应是在睡眠中突然出现的阵发性同步化慢波节律爆发。
青少年和成人从睡眠到觉醒的过程非常迅速,几乎没有过渡期,常常在一个或连续几个顶尖波、K综合波后立即出现良好的后头部α节律
小儿有明显的觉醒反应,从睡眠Ⅰ期以外的任一睡眠期觉醒时,在额、中央区出现阵发性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并迅速向后头部扩散,频率渐快,波幅渐低,持续3-10s,常伴有较多肌电活动。
觉醒反应的频率和波幅与年龄发育有关,年龄越小,频率越慢,波幅越高,同步化程度越显著。此外在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外界刺激常引起同步化觉醒反应,提示患者对刺激有一定反应。
4岁男孩,一年内发热抽搐4次,图为发作半个月后的脑电图记录,思睡期至浅睡眠期。
儿童思睡期慢波活动可表现为两种形式:1.持续性超同步化慢波,后头部突出,1岁前表现最明显;2.阵发性超同步化慢波,中央、顶、枕区波幅最高,持续1-2s,4-9岁最明显。
发育不成熟的棘慢复合波:小儿思睡期常出现4-5Hz高波幅θ节律,有时在最初的1-3个θ波之前可见小的棘波成分,常在中央、顶、枕区明显,或仅出现在一侧,随着睡眠的加深和阵发θ节律的消失,其他时间和状态下不再出现棘波。见于3-10岁儿童,在热性惊厥和晕厥患儿中更常见。
PLED: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癫痫样放电每隔1-2s周期性反复出现在一侧半球或一侧局部,在双侧脑部病变时,可见双侧出现但各自独立的PLED。从新生儿至老年人均可出现,常提示严重的急性脑损伤,预后不好,死亡率高,存活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但PLED本身是否为发作期图形认识尚不一致。
周期性波:某种突出于背景的脑波或波群以相似的间隔反复出现,周期性的波形重复而刻板,间隔期表现为低波幅的慢波活动。周期性发放可为广泛性、局限性或一侧性,是一种严重的异常脑电图波形,提示脑功能严重受损。
病因有:
1.病毒性脑炎:特别是单疱脑炎,颞区、额颞区为主的周期性复合波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克雅病等
3.癫痫性脑病
4.各种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
5.缺氧后脑病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肌阵挛发作多于觉醒后一段时间内,入睡前精神放松和思睡时也容易出现发作。突出的发作形式为双侧肌阵挛(抖动)发作,主要为上肢,偶可累及下肢,多数不易察觉,直到出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失神时才就诊,90%JME患者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但不频繁。对治疗反应良好,但停药后易复发,常需多年甚至终身服药。
表现为3.5-5Hz多棘慢复合波,多数为2-4个棘波后跟随一个慢波,过度换气、闪光刺激可诱发。肌阵挛与多棘波成分有关
青少年失神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和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三种综合征具有很多共同的临床特点,均为特发性病因,都在青春期起病,发作类型互有交叉,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远期预后相似。
肌阵挛失神癫痫(MAE):是一种以肌阵挛失神为主要发作类型的儿童癫痫综合征。11个月-12.5岁起病。表现为双侧节律性肌阵挛抽动,起止突然,主要累及颈、肩、上肢,发作时意识状态不一,可完全丧失,也可轻度受累。主要出现在清醒时。
发作期为双侧对称同步3Hz棘慢复合波节律爆发,均有光敏感性。
图为生理性睡眠肌阵挛,EEG除伪差外无癫痫样放电,而后为清醒期图型伴肌电伪差。
肌阵挛-失张力发作:特点为失张力跌倒之前有短暂的肌阵挛抽动。肌阵挛发作时为广泛性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爆发,肌阵挛对应于棘波成分,失张力对应于慢波成分。发作间期常有中央顶区θ节律。
儿童早期起病,高峰年龄在3-4岁,多数有光敏感性。
男性,14岁,病史10余年,发作表现不对称强直,继发GTCS。下图是患者发作期起始脑电图,红色竖线处为脑电图起始时间点。图中发作起始部位最可能是右侧中央-顶(C4-P4)
发作期头皮EEG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