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炎热,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这两种疾病到底是什么?如何传播?有什么预防措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不惧怕、不轻视!
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具体如下:(1)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2)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
(3)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
(4)被粪便污染的蔬菜、水果、肉类上会含有肠道病毒,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再吃;不要给孩子吃生的蔬菜;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
(5)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6)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7)大人也会感染肠道病毒,多是无症状感染,但是有传染性,病毒在大人呼吸道、手上存留着,所以大人外出回家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后再接触孩子。
(8)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9)注意孩子的饮食、睡眠,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二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具有起病急骤的发病特点。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咽喉疼痛、口痛、四肢酸痛、拒食,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也称抽搐)、脑炎等,口腔后部可以看到成簇小水疱。患儿大多数症状较轻,多可在1~2周自愈。通常轻度患儿4~6天可痊愈,但病情较重者可至2周,且同一患儿可因感染不同型病毒而重复发病,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防护,避免再次感染。疱疹性咽峡炎通过粪-口传播及飞沫传播的,也可通过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若患有此病,应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尽早隔离治疗,防止传染他人。该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口痛症状。重症可以住院输液等综合治疗。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