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概述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小儿

时间:2022-7-27 15:55:29 来源:脑干脑炎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脑肿瘤概述示意图

(左)图像显示由不同细胞组成的神经纤维网。这些细胞包括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脉络丛和室管膜细胞,它们都可产生相应的原发脑肿瘤。此外,已经在脑室下区找到了脑肿瘤干细胞,推测其可能在肿瘤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右)显示成人脑肿瘤的相对患病率。其中,将近一半是转移瘤,来源于全身肿瘤;另一半是原发肿瘤。

(左)图像显示的是儿童脑肿瘤。其中,转移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较为少见,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较成年人更为常见。

(右)总体而言,星形细胞瘤是最多的一类原发脑肿瘤。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和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又是最常见的两种星形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一半以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Ⅱ级)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仅占大约1/3。

(左)图像显示儿童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部位。位于颅后窝的脑干“胶质瘤”(黑直箭)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弯箭)常见。除第三脑室周围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白空箭),幕上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黑空箭)较为少见。

(右)成人星形细胞瘤绝大多数位于幕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黑直箭)和胶质母细胞瘤(黑空箭)常见。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脑干(黑弯箭)和大脑半球。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是囊性肿瘤,伴有结节侵及脑膜并造成脑膜增厚(白箭)。

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概述

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浸润性肿瘤

起源于星形细胞的原发脑肿瘤,具有恶变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倾向

影像

呈局灶或弥漫性生长,位于脑白质的非强化肿块

T2WI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肿块

可扩展到临近皮层

通常不强化,强化提示肿瘤向更高级别进展

MRS:典型表现为胆碱峰高,NAA峰低,但无特异性

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低

最常见发病部位:大脑半球。幕上2/3:额叶和颞叶;幕下1/3:脑干(50%的脑干“胶质瘤”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可表现为边界清楚,但在影像学异常信号之外,常能发现肿瘤细胞

主要的鉴别诊断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

少突胶质细胞瘤

脑缺血

脑炎

病理

WHOⅡ级

临床要点

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

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

中间生存期:6~10年

(左)冠状位图像显示一个位于白质中央的浸润性肿块,侵及左侧颞叶。轴位插图显示轻度的占位效应,压迫中脑。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年轻人。

(右)轴位FLAIR显示一个相对均匀的高信号肿块,局部有轻度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未见强化,为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典型表现。这些浸润性肿瘤可为局灶或弥漫性生长。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组织学变异型。

(左)MRS显示同一患者一个典型的肿瘤波谱:胆碱峰高,NAA峰低,值得注意的是,在1.33ppm处缺乏乳酸双峰。乳酸峰常见于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右)轴位PWI显示该患者一个位于额颞叶的肿块,rCBV低,提示为低级别肿瘤。PWI有助于术前对肿瘤进行分级,预测生存期和指导活检。

(左)轴位FLAIR显示位于基底节和丘脑的不均匀高信号肿块,肿瘤边界清楚,无瘤周水肿。20%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累及深部灰质结构。

(右)轴位TIWIC+显示肿块不均匀强化,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非典型表现。影像学上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更高级星形细胞瘤相似。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小儿脑干肿瘤

影像

脑干胶质瘤可分为两类:

弥漫性脑桥胶质瘤(DPG):浸润纤维型病灶,预后差

局灶性胶质瘤,累及中脑,顶盖,低位脑干,大部分为毛细胞型,预后好

肿瘤边界的不同表现可推测预后:浸润性:病程6个月,预后差;局灶性:前驱症状期长,预后好

T2WI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高信号

毛细胞型:不均匀强化到明显强化

弥漫纤维型:没有典型的强化

弥漫性脑桥胶质瘤:T2WI为高信号肿块,多包绕基底动脉

局灶性胶质瘤边缘清晰,T2WI没有明显的瘤周高信号

主要的鉴别诊断

脑干脑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神经纤维瘤病1型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松果体区肿块

病理

伴有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弥漫性脑桥胶质瘤儿童患者预后较好

不伴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成年弥漫性脑桥胶质瘤患者较伴有神经纤维瘤病1型者预后好

30%~70%的弥漫性脑桥胶质瘤患者有p53(抑癌基因)突变

临床要点

弥漫性脑桥胶质瘤常见多脑神经麻痹

就诊前起病较快提示弥漫性脑桥胶质瘤及预后不好

顶盖胶质瘤非常特别,罕见进行性发展

(左)矢状位图像显示一个弥漫性脑桥胶质瘤(小儿脑干肿瘤最常见类型),引起弥漫性脑干增大。注意:桥延沟变平(箭)及肿瘤包绕基底动脉(轴位插图,空箭)。

(右)矢状位T2WI显示脑桥明显膨胀,呈高信号,第四脑室明显受压(箭),但没有脑积水,此为弥漫性脑桥胶质瘤的特点。

(左)轴位T2WI显示该患者脑桥明显膨胀,呈高信号。注意:肿瘤包裹基底动脉,为弥漫性脑桥胶质瘤的特点。弥漫性脑桥胶质瘤通常都为纤维型,治疗后预后亦不佳。

(右)矢状位TIWIC+显示同一患者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符合弥漫性脑桥胶质瘤特点。更高级别的肿瘤可发生强化和坏死,提示预后不良。治疗后肿瘤也可强化。

(左)轴位CT显示中脑被盖区胶质瘤,累及左侧中脑及大脑脚,高密度影提示轻度钙化。

(右)轴位T2WI显示同一患者位于左侧中脑及顶盖区、轻度膨胀的高信号肿块。此类肿瘤早期常阻塞导水管,出现脑积水的症状和体征,常需要行脑脊液分流,预后好。

(左)矢状位T1WI示弥漫性脑干胶质瘤,居于延髓中央。扩张的肿瘤包绕基底动脉。这类WHOⅡ级肿瘤基本不强化。肿瘤部位强化提示预后差。

(右)MRS显示同一患者典型的肿瘤波谱:胆碱峰升高,NAA峰下降,提示肿瘤侵袭性更强。

来源:熊猫放射--《脑部影像诊断学》主译:吴文平等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rbo.com/jbwh/1370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