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时间3~7 d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预后与病变范围及轻重有关病程大多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发育迟缓等后遗症[1]根据脑干脑炎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如何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6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全组67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5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颅内压增高(45例)、抽搐(34例)、意识障碍(25例),其他为瘫痪8例,脑疝4例,视物模糊2例,共济失调1例经治疗58例治愈,6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
2护理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每隔15~30 min(轻者4 h)一次,危重者随时测量,尤应注意瞳孔及呼吸节律变化,前囟有无饱满、紧张等若心率减慢,血压升高,提示颅内压增高患儿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应抬高床头15~30 cm,以利于颈内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5~10 ml/kg及速尿1~2 mg/kg,每隔6~8 h交替脱水,使用脱水治疗时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给氧使脑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高热的预防护理 脑干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高热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氧耗量也大大增加[2]高热可加重或促使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3],因此,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我们入院后即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设置温度33~35℃,降温前半小时给予冬眠治疗,保持肛温在34.0~35.5℃
惊厥的预防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初即可频繁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患儿发生惊厥时,应将头偏向一侧,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和下颌关节脱位;适当约束抽搐肢体,但不可用力过大,防止骨折和脱臼,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使用镇静药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抢救的同时应寻找惊厥的原因,高热引起者应配合降温,颅内高压引起则应给予脱水剂,痰堵所致则应畅道呼吸道对惊厥患儿应保持环境安静,治疗护理等操作应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刺激
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因意识丧失、瘫痪或颅内高压,需绝对卧床休息,如没有及时有效的护理,常致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室温20~22℃,湿度55%~65%;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将患儿置气垫床,建立翻身卡,按摩受压部位1次/2 h;注意胸部物理治疗,包括翻身、拍背、吸痰等,一般需要1次/h拍击胸背部系通过胸部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有利于吸痰,防止坠积性肺炎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轻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要少量多次,以减少呕吐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和热量要供给充足的水分,特别是服磺胺药者,要勤喂水,以利于药物排出,预防尿中产生磺胺结晶,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加强保护隔离 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从发病起不得少于7 d,在此期间不要与健康人接触,护理与探视患儿均要戴口罩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
心理与健康指导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使患儿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而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要使患儿及家属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儿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存质量